中國八大窯系——湖田窯
2014/7/29 17:27:21
湖田窯是我國宋、元、明時期制瓷業規模最大,延續燒制時間最長,所制瓷器最精美的古窯場之一。它始燒於五代,興盛於宋代,衰敗於明代,歷時700年之久。湖田窯系我國八大窯系之一,從興起到昌盛直至衰落,經歷了漫長的蒼桑歲月,從五代至明這一段時期它始終代表了我國陶瓷業發展的主流,對我國制瓷業的快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我國的陶瓷史上湖田窯留下了它不可磨滅的重重一筆。
到了南宋;湖田窯燒造仍以影青瓷為主,早期在品種、造型上與北宋后期相同,紋飾主要采用篦劃法,篦劃技術嫻熟,流暢。刻劃題材廣泛,構圖集中在碗盤內底和器壁上。主要紋飾有植物類和動物類,如牡丹、蓮荷、孩兒攀花、水波紋等。唯釉色的光澤透明度遜于北宋后期。中晚期主要盛行印花器,構圖趨向繁縟,層次較多,并出現人物故事題材。
北宋早期的產品多光素無紋,有細小的開片,規整的造型和潤潔如玉的釉色,以此博得人們的贊賞。北宋中期以后,刻花、篦點及篦劃紋飾大量出現,特別是宋神宗元豐(公元1078—1085年)紀年墓出土有青白釉刻花小盤數件,均為芒口,顯然是采用定窯覆燒工藝技法。而北宋晚期直至南宋以后印花裝飾技法盛行。由于湖田窯工藝精細,技藝卓絕,釉色蕰潤,頗受各層人士之喜愛,其產品廣銷海內外,從而使湖田窯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了幾十里窯火沖天,夜如白晝的壯觀場景。
北宋中后期在定窯的影響下,開始使用瓷質復燒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可以一匣復燒,故出現了芒口器。由于采用復燒法提高了產量,也改進了質量,故有“南定”之稱。此時的瓷器胎質輕薄細膩,致密潔白;釉質透明度高,光澤度強,溫潤如玉,刷釉加厚,使釉色瑩潤青翠,白中透青,青中泛白,近似玻璃透明狀,積釉處呈湖水綠色,以上特點極大的滿足了文人士大夫及上流社會的審美需要。
這一時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較多,釉熔融較透,透明度特別好。釉層中氣泡、析晶以及其他殘留物較少。刻花、劃花、模印花紋的凹痕寬度、深度不同,釉層堆積厚度和塊面大小多有變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綠漸次演變。純凈明澈并富于色調變化的硬青釉,大大強化了紋飾的藝術效果,給人以“音樂旋律繹如心靈”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個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溫燒結產生大量氣泡,氣泡通過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時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餡面大小不一、深淺不同,形態也有差異。多數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卻有針管樣細孔穿透釉層,連通瓷胎。經近千年土浸,釉層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狀扇型土浸斑。燈光照射影像明顯,可作為鑒定的重要佐證。
影青瓷造型美,裝飾技藝更是獨步青云,特別是刻花、劃花技法。娃娃紋、蓮紋、水波紋等等,構圖飽滿,線條流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粗線條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線斜刻一刀。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漢代玉雕之“漢八刀”工藝。匠師根據構圖需要,刻痕深淺、斜線坡度、斜面寬窄等等都富于變化。每根線條都明顯起頓,猶如中國書法之提、按、頓、捺。細線條則以深淺寬窄變化,表現花、葉、水波、娃娃等范圍輪廓。流暢有力,有韻律美感。線條的起頓銜接,準確而自然。匠師專業而有自信,手法嫻熟,正可謂“庖丁解牛”。匠師們還就地取材,創制刻、劃花的專用工具,不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藝術效果。一種竹制成用以劃花水波紋的扁平斜口面竹筆,形似現在的排筆,寬1~2厘米,筆端削成階梯狀排列的一根根細竹絲。通過手腕的提按頓捺,劃出長短不一、粗細變化的同心水波紋。這些同心水波紋,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線條的輪廓內,與復刀主線、單刀輪廓線共同構成一幅完整圖案。律動的線條變化,賦予蓮花荷葉風中翩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