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遺韻——湖田窯傳奇
2015/5/12 13:35:36
舉世聞名的瓷都景德鎮在歷史上長期隸屬于浮梁縣管轄,因而浮梁被譽為“世界瓷都之源”。始于五代的湖田窯,是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是中國宋、元兩代各大制瓷規模最大,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生產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窯場。浮梁境內遺址保存的遺物非常豐富,歷代古窯遍地,有宋末的“馬蹄窯”,明早中期的“葫蘆窯”等。
考古資料顯示,昌江及其支流東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時期的窯業遺存十分豐富。晚唐五代的窯址主要有湖田、楊梅亭、黃泥頭、社公廟、十八渡、新廠、湘湖、白虎灣、南市街等地。至宋代,東河及南河流域的窯址已發現136處(按《陶記》的記載則有300余處)。規模極其龐大,產量十分豐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遺址有湖田、銀坑塢、小屋里、南市街、柳家灣、白虎灣等。“若夫漸之東西,器尚黃黑,出于湖田之窯者也;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之窯者也。”蔣祈文中所說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窯遺址。它位于現在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里的竟成鄉湖田村。遺址南面環山,北面臨水。南河自東向西,環湖田村而過,在市區匯入昌江。遺址坐落在南山山脈緩坡地帶及南河南岸一級臺地的窄長地帶,面積約40萬平方米。遺址內窯包密布,窯渣堆積遍地,各個時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國務院將湖田窯址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后在湖田窯址進行過16個基建項目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了大量與窯業生產有關的制瓷作坊和窯爐遺跡,獲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醬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藍釉器、青花器等各類文化遺物數十萬件,時間涵蓋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時期共七百余年。這些珍貴的文化遺跡和遺物,為湖田窯從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窯業生產、銷售,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青白瓷由于瓷胎潔白,釉料在高溫下流動的原因,使瓷器釉薄處為白色,積釉處透青,故其總特征介于青白之間,可謂是白中閃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質如玉。此類瓷器“光致茂美”,有“饒玉”的美稱。景德鎮青白瓷一經出現,很快為世人接受并成為十分暢銷的商品。同時,其燒造技術也很快傳播到江西境內的十余個縣市。福建、廣東、廣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區的一些窯場也相繼仿燒,形成了一個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白瓷燒造體系,產品風靡大半個中國。它不僅銷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還遠銷日本、高麗、東南亞各國和中東、非洲等地區。
考古發掘證實,五代時期,湖田窯的窯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劉家塢、龍頭山以及今戰備公路兩側的湖田窯中心區域,距現地表深約8米。采用馬蹄形窯燒制白瓷和青瓷器。馬蹄窯為土制,窯爐燒結面較薄,瓷器燒成溫度相對較低。器物種類主要有碗、盤、壺等。因采用支釘疊燒,只見墊柱,沒有使用匣具,故器內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橢圓形支釘痕。青瓷多數胎色灰褐、質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數葵口及內壁出筋外,沒有其他裝飾。窯址內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4年)建鎮后,景德鎮瓷業生產獲得重大進步。重要表現就是青白瓷的創燒。宋初的青白瓷,胎質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黃。器物種類較少,主要有碗、盤、罐、折肩缽、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實、厚重。裝飾較少,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畫粗大牡丹或蓮瓣紋樣,紋飾粗獷古樸;或用梳齒狀工具,在碗心畫出簡單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貼花工藝及仿金屬器造型。還發現一些醬黃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類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