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宜陶——進坑古窯講述景德鎮宋代陶瓷故事
2016/4/26 18:10:42
在瓷都景德鎮東郊,有一個叫進坑的村莊,清澈的溪水傍著平坦的村道繞村而過,青山綠野近在眼簾,仿佛世外桃源。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里也是個古陶瓷遺址。進坑,猶如一個微型的盆地,四面群山環抱,穿過村口的小南河即進入進坑村,唐代時就在這村口的小南河上修建了木板橋。進坑先民世代種植水稻、培育山林,閑時制陶,過著桃源般的生活。
村口及村內路口頗具古味、富有特色的木制標示牌。
進坑村史館
這里水土宜陶,茂密的山林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為瓷業燒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燃料和原料,小南河流域的水系也為瓷業生產和運輸提供了天然的便利。進坑瓷石質優,南宋蔣祈《陶記》曾記載“進坑石泥、制之精巧”。五代,進坑的瓷業生產就很活躍,形成了從原料開采、制作加工到燒造為一體的陶瓷生產體系。五代時燒制青瓷和白瓷,宋代便是聞名遐邇的青白瓷。自湖田窯等周邊窯場的興起后,進坑瓷業活動漸漸清淡,而結束于宋代。經有關專家學者考古發現,目前進坑古瓷業遺址主要為百業塢瓷石礦遺址(五代)、外倉塢瓷石礦遺址(五代至北宋)、倉塢古窯遺址(五代至北宋)、油榨塢古窯遺址(五代至北宋)、國山下古窯遺址(北宋)五處。進坑古瓷業遺址是景德鎮重要的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藝術和社會價值。
百業塢五代瓷石礦遺址,是目前景德鎮唯一一個五代礦洞遺址。有關專家反復鑒定后稱,這是世界上最早、最為完整和原生態的礦洞。
這里不僅有目前最古老的礦脈遺跡,也有豐富的古窯址遺跡,填補和完善了五代制瓷業體系,對于景德鎮鎮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具有重要意義。
小南河流域常見的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石和釉石。
千年瓷石古道。蜿蜒的古道上獨輪車經年累月輾過的輪印,見證了歲月的滄桑。繁華過后,它亙古如斯,榮辱不驚,就像風箏線一樣維系著這里和外面的世界,將些許淡淡的鄉愁輕輕地牽出......
豐富的窯業遺存
中國瓷網總經理朱東明與“東郊學堂”創辦人、古陶瓷學者黃清華
進坑完整地保存著景德鎮宋代制瓷業的原始風貌,璀璨的陶瓷文化吸引了廣大的中外專家學者和陶瓷愛好者在這里孜孜不倦地探索研究。古陶瓷學者、80后夫婦黃清華、黃薇創辦的東郊學堂,已成為國際陶瓷文化學術交流的重要舞臺,不斷吸引海內外知名陶瓷學者蒞臨講學。
進坑,從農耕社會的耕且陶到專業制瓷手工業的發展,這個偏安一隅的山水田園,見證了景德鎮五代至宋瓷業的興衰變遷。歷經了漫長的沉寂后,如今,全國各地陶瓷藝術家、學者、大學生來這里尋密探幽、安營創業,呈現出陶瓷文化返璞歸真的勃勃生機。進坑,宛如破繭,桃源再現!在國家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視和廣大專家學者的努力下,將向世人展示出她那現代人理想和追求中的“耕且陶”的精神家園……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