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洪州窯址考古與研究
2023/9/12 12:35:21
洪州窯是東漢晚期至五代時期的著名青瓷窯之一。其窯址分布在江西省豐城市曲江鎮的羅湖村、郭橋村,曲江村,同田鄉的龍鳳村(龍霧洲)、沿江村、鈔塘村,尚莊鎮的石上村,河洲鄉的羅坊村,石灘鄉的港塘村等。
以往的考古與研究工作簡況
洪州窯最早著錄于唐代陸羽《茶經》。《茶經》卷中《四之器》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宜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1]有關唐代洪州窯的另一條重要史料是《舊唐書》卷一百五《韋堅傳》的記載:唐玄宗天寶初年,陜郡太守、水陸轉運使韋堅,于長安城東長樂坡下、浐水之上架苑墻,于其東面望春樓下鑿潭通船,玄宗賜名“廣運潭”,韋堅以新船數百艘置于潭側,匾榜郡名,各陳郡中珍貨于船上,其中“豫章郡船,即名瓷、酒器,茶釜、茶鐺,茶碗”,玄宗隨后將這些“外郡進土物,賜貴戚朝官”[2]。這兩條記載皆是當時人的記錄,十分可靠,現已成為研究洪州窯的重要文獻資料。記載中雖然已明確洪州窯在洪州(豫章郡)境內,但是未記載具體地點。
洪州窯五代南唐以后停燒,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當后人因撰書、寫文章再提起洪州窯時,對它的具體地點一度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清代藍浦認為:“洪州燒造者,亦見唐代洪州,今南昌府”。[3]民國吳仁敬、辛安潮認為:“洪州,今江西南昌之舊名也,唐于此燒瓷,故名洪(州)窯”。[4]江思清認為:洪州窯址不在南昌,“唐代的洪州窯,即是景德鎮窯”[5]。《景德鎮陶瓷史稿》稱:“洪州窯即景德鎮窯,洪州器即景德鎮器”。[6]20世紀60代初,陳萬里對上述兩種意見做了總結性的評論,指出“所謂洪州窯,有人主張是在南昌,也有人認為就在景德鎮,兩說都不可靠。究竟在哪里?也需要實際調查的”。[7]
1958年文物普查時,曾在豐城縣曲江鎮曲江街東端發現古代瓷窯遺址一處(當時稱“陶窯遺址”,即今曲江村窯仔崗窯址)[8],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197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豐城縣曲江鎮羅湖村考古調查時,發現了一處面積較大、堆積較厚、延續時間較長(東晉至唐代)的青瓷窯址[9]。這一發現立刻引起了有關學術單位的重視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于1979年對這處瓷窯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出土了兩座龍窯窯爐遺跡和一大批瓷器、窯具等遺物[10]。通過對考古調查、發掘所獲資料的研究,以確鑿的證據說明,羅湖村一帶就是洪州窯窯址所在地[11]。使“長時期懸而未決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12]。之后,對這一地區又進行了多次考古調查,在羅湖村以外的鄉鎮村莊又陸續發現了一批窯場遺址[13]。前后發現總計31處。即現在所見到的遺址情況。
洪州窯的研究長期以來都是圍繞著“洪州窯窯址在何處”這一問題進行的。這一問題的研究應該說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確定了窯址所在地點,并搞清了分布范圍,了解了產品的基本情況。由于資料的缺乏,對洪州窯的全面、系統研究尚未展開,僅是有的研究者對洪州窯的一些基本問題做過分析[14]。
1992—1994年考古發掘工作概況
為了全面、深入研究洪州窯,復原洪州窯的生產面貌,1992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學系、豐城市博物館三個單位聯合組成洪州窯遺址考古隊,于1992—1994年對洪州窯遺址進行了較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家棟任領隊,北京大學考古學系權奎山任副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張文江、余江安,豐城市博物館丁柯、萬德強,參加了全部的考古發掘工作。豐城市博物館萬良田、劉耀輝參加了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