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考古參評項目|江西景德鎮元明清制瓷業遺址群
2025/3/10 17:25:45
十大考古參評項目
發掘單位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李兆云、翁彥俊、丁雨、王睿、許超、孟原召、徐海峰、王光堯
一 發掘目的和學術目標
圖1 景德鎮聯合考古發掘點分布圖
景德鎮和我國古代其他瓷器生產中心地不同,不僅窯火長盛不衰而且產品能隨時代變化并引領發展,成為世界的瓷都并對世界范圍的瓷器生產產生了影響。
為深入發掘景德鎮的文化遺產價值,為景德鎮申遺提供基礎性支撐,2024年國家文物局批準和安排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對景德鎮相關遺址點進行針對性發掘。
本年度發掘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把整個景德鎮瓷業相關的所有內容視為一個大的課題,既把景德鎮置于瓷器生產的核心聚落思考,即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和官府的關系、以及景德鎮在各不同歷史時期在中國瓷業生產的地位及成因;又關注燃料供應地、胎料和釉料供應地、產品流入地的聚落內容,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情況;同時在手工業考古的視野內,除了關注陶瓷生產自身的生產歷史、技術進步、御窯與民窯間的關系、景德鎮的產品特點等內容外,也關注景德鎮的瓷器生產在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上所處的階段,即農副業、家庭手工業、集約手工業的變化和考古證據,又關注因手工業的發展對當地人群構成、社會結構、生產流程與分工、輔助行業、階層分化、宗教信仰、聚落和城市的發展和布局、地方經濟特征和國家宏觀經濟等方面的影響。即力爭通過考古資料揭示以瓷業為命脈的景德鎮文化特質,講清楚“何以景德鎮”的歷程。
二 工作內容和成果
本年度發掘涉及14個遺址點,分別關注鎮區瓷業發展(御窯廠遺址、落馬橋遺址、觀音閣窯址)、原料來源產區(高嶺瓷土礦遺址、東埠明清碼頭和古街遺址、長明大午坑明礦遺址)、燃料來源產區(建溪碼頭、樟村塢碼頭)、道路交通網絡(劉家下弄、詹家下弄、獅子下弄)、多元宗教信仰(泗王廟、天后宮、清真寺),發掘面積達2275平方米。從發掘地層和出土遺物判斷時代從南宋晚期到近代,各發掘點均取得重要收獲。
圖2 御窯廠西墻內明早期龍缸窯址(東—西)
圖3 御窯廠東門外發掘區總平面圖
圖4 御窯廠東門外出土宣德時期鳥食罐
圖5 落馬橋遺址西南區域正投影(上為北)
圖6 落馬橋遺址明代葫蘆窯 (Y6)(上為北)
圖7 觀音閣F4作坊遺跡平面圖
圖8 觀音閣窯址出土青白釉碗(TG7⑩:2)
御窯廠遺址、落馬橋遺址和觀音閣窯址的考古發掘,揭示了明清兩代御窯廠的歷史變遷和南宋至近代鎮區民窯的發展脈絡。御窯廠遺址揭露的明代御窯廠東墻、西墻南段、排水系統和清代東轅門的建筑遺存,從考古證據確定了明清御窯的四至。并發現了宣德時期的落選瓷器堆積,早于宣德時期的龍缸窯、正德時期的低溫彩爐。落馬橋遺址發現了元代晚期的建筑基址、明代中期的葫蘆窯、清代的蛋形窯、近代的圓窯等窯爐形態和各時期的作坊遺跡和柴、瀝青等燃料儲存庫,表明該地區從北宋到近代一直從事陶瓷生產和陶瓷貿易等活動,實證景德鎮陶瓷文化延續傳承,和景德鎮鎮區的生產生活演變、窯爐形態、燃料與產品的變化所反映的景德鎮瓷業因時代發展而變化。觀音閣窯址揭露出不同時期的地層堆積和作坊遺跡,表明該區域從南宋至元代、明代中期至明末清初的瓷業生產盛況與面貌變遷,以及與鎮區瓷業生產的聯系與變革。明代晚期規模宏大、類型多樣的制瓷作坊遺跡,反映了瓷業生產的精細分工和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值得注意的是,御窯廠遺址和觀音閣窯址在明代晚期地層發現了瓷石,實證了文獻所說在景德鎮城內以石杵、臼加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