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小陂窯
2025/3/20 12:59:17
金溪縣位于江西東部,撫河中游,屬鄱陽湖平原與武夷山的過渡地帶,境內多紅壤丘陵崗地??脊虐l掘證明,金溪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活動,對橋鎮天子科與珊城里吳村出土過原始陶片和石錛、石錘等物;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制造出了精美的薄胎陶器,縣北門原麻紡廠出土了薄胎網紋、云雷紋陶缽等。
由于有著悠久的制陶歷史,所以到北宋中期,金溪燒瓷技藝已經十分成熟,位于金溪縣對橋鄉朱家村的小陂窯,是宋元時期金溪窯的代表。
小陂窯在金溪東北20公里的對橋鎮朱家村,其南邊有潭溪河自東向西流過。這是信江的一個源頭,它匯合金溪高坊水庫的水之后經由東鄉、余江而進入信江。小陂窯瓷器便由信江而源源不斷輸向全國。
兩宋時期的金溪小陂窯屬以景德鎮湖田窯為龍頭的青白瓷窯系,小陂窯主要產青瓷、青白瓷,還產黑瓷等等。小陂窯的青白瓷胎白而輕薄,釉瑩潤,是成熟的高質量的青白瓷。此窯場分布在方圓五六里的徐家山中,現在天金包、風水坑等處可見龍窯、饅頭窯遺址二十多處,瓷片與窯具漫山遍野,堆積可達二三米高。距徐家村兩華里的潭溪河邊有一稱“擺碗攤”的地方,據說是宋元時期小陂各窯瓷器交易、裝船的集散碼頭。傳說景德鎮窯是小陂窯的徒弟開創興旺起來的。當地流傳著“先有小陂窯,后有景德鎮”的民諺。小陂窯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陂窯窯場瓷窯沿山而建,一般窯門朝南,制瓷作坊遺址、釉料坑亦在龍窯南邊。產品種類以碗、盤、盞、碟、杯、高足杯、瓶、爐、壇、罐、缸等日 用瓷為主,兼燒一些陪葬冥器如皈依瓶等。其主要特色是:淘料較精,胎質較為緊密細膩。除白胎外,也有灰白、灰黃胎,鐵黑胎則很是堅硬。胎體有厚有薄,厚壁大缸口徑可達 1 米以上,壁厚 4~5 厘米;薄者如影青釉荷葉碗,幾近半脫胎了。胎體勻稱,修足規整,但普通日用瓷燒成后,也常見粘砂現象。
裝飾手法多樣,紋飾多用刻劃、印花、堆塑等技法。最常見的是碗底印花 或印“福祿”二字;精細瓷品腹壁劃刻或印制紋飾,口沿裝飾萬字邊等。花紋 有龍紋、鳳紋、花卉紋(以蓮、菊為主)、水波紋、魚紋、水藻紋以及梳紋、回紋、萬字邊等,風格寫實,線條簡潔,刀法犀利流暢,顯示了較高的藝術水準。釉色以青白(影青)釉為主,兼有白釉、青釉、黃釉、褐袖、醬釉、黑釉等。釉汁明澈麗潔,光澤瑩潤。青白釉玉質感強,胎體輕薄,造型規整。青釉則濃 如春水,器底積釉處亦青亦藍,玻璃感極強。黑釉烏漆發亮,窯變兔毫盞胎壁厚實,胎質堅硬,釉汁濃郁,器外流釉不到底,凝成一道厚厚的垂流圈,器里積釉二三毫米厚,器壁黑釉中透出纖細的放射狀的棕色流釉紋,極似兔毫,比吉州窯的黑釉瓷、建窯的兔毫盞,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窯場遺址和遺存物來看,小陂窯燒造較早,既有北宋的高圈足,也有南宋早期的小圓餅實足、小淺圈足;其中最大量的是南宋流行的矮淺大圈足,還 有元代的平脊厚壁足和底心有雞心突起的胎體粗笨的瓷片,但均未發現明代青花瓷。
小陂窯生產始于北宋中期,至南宋而鼎盛,是當時金溪縣除農業之外的支柱產業。此后一直延綿至元中后期,而至明代便已停燒。此后雖仍有零星小窯燒瓷,但早已不成氣候了。明代為什么停燒?民間傳說是小陂窯鄰近天子科,有奸臣告發說金溪要出天子,所以皇帝大怒,派兵剿滅,窯場從此便罷廢了。而實際原因可然是元末明初戰亂連連,民不聊生,金溪瓷外銷水路遙遠,鄱陽湖連年大戰,更使瓷器出口被阻絕。窯工們生活難以為繼,只得紛紛逃離,所以金溪窯便逐漸停燒了。再因為其燒制工藝仍然大都是一匣一器,相對落后,同時,瓷土資源銳減,挖掘不易,難以滿足生產需要等諸多原因。
小陂窯以龍窯裝燒為主,以木柴(主要是松木)為燃料,在還原氣氛中火候可達 1250℃~1300℃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