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古代名窯:陽江石灣窯
2015/2/9 22:41:13
隨著“南海Ⅰ號”古沉船的打撈出水,一大批精美絕倫的宋代瓷器出現在世人的面前。這也引發了許多人研究宋瓷的興趣。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北宋年間,陽江石灣窯也曾有過一段繁榮的歷史呢?今天,多年致力于陽江石灣窯研究的譚任先生,就將給我們講述陽江窯的一段故事。譚任關于這段歷史的言說,僅為一家之言,供大家爭鳴探討。
“廣窯中最著名之窯也”
據譚任描述,陽江窯有著輝煌的歷史,尤其以北宋時期為盛。這有部分文獻可供考證。
宋代有關陽江石灣窯的部分文獻記載:“廣東瓷器,宋代以陽春、陽江為最著。”此說見于清雍正時所修的《廣東通志》,中外學者多有援述。如英國人波西爾在其新著《中國美術史》一書贊道:“陽春之南有縣曰陽江,與陽春同隸于肇慶,而較陽春距海尤近,廣窯中最著名之窯也。其窯質致密堅固,極耐磨損……昔曾此窯所制之寶藍瓶,自北京宮中發出(清乾隆時)交唐英(當時的督陶官)在官窯中依式仿造,其精巧可知也。”
陽江窯最初的燒造年代有不同的說法,據晚清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說:“廣窯,宋南渡后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胎質粗而色褐,所制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耳。”
廣東省博物館陶瓷專家曾廣億先生分別于1983年底和1987年2月,在《廣東陶瓷》發表了《石灣窯的起源及其發展》、《廣東宋瓷工藝及其裝飾特點》兩篇文章,科學地論證了陽江窯的燒制年代是北宋時期。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專家李雨蒼先生于1990年4月在《景德鎮陶瓷》撰文亦持此說。
這些專家是從陽江宋瓷傳器及出土瓷片的胎質、釉色和裝飾技法鑒定的。因為清白釉以及刻劃花是北宋時期才出現的釉色及裝飾方法,陽江窯器已普見。
“陽江宋瓷”因何會如此之著呢?譚任認為,原因可能為以下兩點:
一、宋代是中國陶瓷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也是廣東瓷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北方的陶瓷工匠有大量南遷,特別是沿海地區,陶瓷的大量對外輸出以及陶瓷界對窯爐和制瓷工藝的不斷改革創新分不開的。在宋代除涌現出聲名顯赫的“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外,民窯更為廣泛,各種窯并共存發展。
二、在宋代除陽江本制瓷工匠獨具匠心并博采眾長外,很可能聘來北方名窯之名師巧匠傳授技藝。陽江窯應屬龍泉窯系,并具有鈞窯產品風格特征,估計是掌握了龍泉技藝而仿鈞者。
“佛山石灣窯因陽江窯而興”?
譚任稱,宋朝的瓷窯古遺址,位于陽江城郊的石灣村東北約1.3公里的瓦窯崗上。而在廣東境內,有陽江、東莞、佛山3處生產陶瓷的地方都名“石灣”。譚任對“佛山等地石灣窯是因陽江石灣窯而興起”這一說法堅信不移。他的證據主要來源于宋代李景詔所著的《石灣陶業考》和清末許之衡所著的《欽流齋說瓷》。《石灣陶業考》一書中記載:“宋來陽江工匠曾遷東莞開窯,厥后再遷佛山石灣,少數石灣陶工尚有遄返陽江省墓者。”許之衡在《欽流齋說瓷》中寫道:“‘廣窯’,宋南渡后所建,在廣東肇慶陽江。……‘廣窯’在粵,名曰‘石灣’,蓋南海縣佛山鎮之一村名也,自明時已遷于此;宋陽江古窯,今日早已消滅矣”。在這兩段文字中,似乎都在透露一個信息:佛山石灣窯是因陽江石灣窯而起的。
已故的著名歷史學家張維持在《廣東石灣陶器》里提到,傳說明代陽江窯因陶土消竭或天災人禍而遷徙,部分陶工遷于東莞設窯。查東莞也有石灣村,在東莞和博羅交界處,其附近的黃家山一向出產白堊泥,該地以前曾制陶。大概后因白堊泥不宜制造一般日常用瓷,故又分遷于現在的佛山石灣。
2 淺談宋代陽江石灣窯
張維持認為陽江和石灣兩個窯場有一個時期是并存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