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清溪松崗碗窯探秘
2015/2/17 22:02:14
今年6月,廣東省文物局評選出廣東“十大新發現”,其中,東莞市有兩處入選,一處是位于東莞清溪鎮明清時期的古窯場,一處是東莞石龍鎮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廣九鐵路橋舊址,前者更是位居十大新發現之首。
近日,記者來到清溪,探訪松崗碗窯遺址。
搜尋失落的“明珠”
松崗碗窯遺址位于清溪鎮松崗村北部一塊偏僻山嶺上。在清溪文廣中心工作人員陪同下,我們驅車穿過清溪繁華的街道,朝北進發。
經過一個村落,沿著大坑水庫的邊緣緩慢爬上山坡,行到無路,便下車步行。那狹窄崎嶇的小路,像條黃絲帶飄向山的深處。道路兩旁是蔥郁的樹林,為這漫長的小路增添了森然之氣,各色野花點綴在綠樹叢中,使這里有了幾分“世外桃源”的意境。
轉過幾道彎,秋陽云影下,一片高低參差的荔枝林中,隱約見到幾個石頭壘成的池子和夯土筑成的墻體或墻基,這里便是我們此行的目的地——松崗碗窯遺址。
雖然我們在來松崗碗窯之前,事先已做了一些功課,初步地了解了一些有關松崗碗窯的資料,但當我們踏踏實實地踩在這片土地上,真真切切地感受著它的氣息時,心里不免還是有些失落:曾經一度輝煌且歷史久遠的碗窯,現如今卻是滿目蕭條。我們的腳步追隨著目光捕捉到的遺跡,時高時低地仔細搜尋那已失落的“明珠”。
讓人欣慰的是,我們還能看到幾處保存尚好的龍窯和殘留的墻體、淘洗池,它們雖然飽經了歲月的銷蝕,卻依然景致獨特。
青花殘片彰顯高超技術
碗窯遺址以谷底溪流為界,分為兩區,溪流以東為東區,以西為西區。
我們首先到達的是東區古窯窯址。以龍窯為核心的作坊遺址為民國時期遺存,分布面積約3000平方米,目前可見的遺跡有窯爐,殘留有夯土墻體或墻基的房址6間,灰砂構筑的淘洗池2處,石塊構筑的圓形池1處,以及取土的原生高嶺巖礦,廢品堆積場等,還有遍地的破損瓷片、墊燒的墊圈以及裝燒的匣缽。
窯爐位于東區西北面,依山而建,為龍窯。已探明窯爐長14.1米,有火膛、窯床、窯壁、窯門、混凝土方形柱。
仔細查看地上的青花殘片,我們大為吃驚。瓷器以青花瓷占絕大多數,另有少量的紫金釉白花杯、紫金釉碗及醬褐釉單色瓷等。器類有碗、杯、碟、盤、盒等,均為民間日常生活用品。青花瓷色非純白,白中帶灰,施釉均勻,釉面滑潤透亮,胎為灰白色,胎質細膩,純凈,青花成色沉穩艷麗。青花紋飾有“雙喜 ”、“壽”、“團鶴”、“米”等,有些瓷碗底部有“禮昌”、“嘗賈光”、“振興”等字款。筆法飄逸,隨意中透著灑脫。出土的殘件依然閃現柔美的光澤,訴說當年的輝煌景象。
而西區遺址現已面目全非,只發現了龍窯殘跡,尚存有幾百件碎瓷殘片,均為青花瓷碗,成摞粘連在一起的殘次品。其年代為清代,瓷器燒制方法明顯與東區不同。
讓人不解的是,東莞清溪鎮從前只是一個小山村,怎么會有如此高的制瓷水平?當年,是什么理由,在這個交通不便的小山溝中建立這座瓷窯?清溪鎮沒有發現遺存的完整器,那么當年這些瓷器又是銷往何處了呢?
發掘日漸湮沒的歷史
時值傍晚,我們踏上歸途。碗窯遺址下不遠處有一村落,我們下了車,詢問村里的老人家,年已古稀的老人熱情地和我們攀談,但他說之前不知道有這樣一個窯口,只有一個傳承了上百年的地名,叫“碗窯嚇”。
隨行的清溪文廣中心工作人員告訴我們,松崗村《清河堂》族譜記載,張氏三世祖張瑞岳于明崇禎年間從福建平和縣遷居至松崗村。結合這段記載,專家推測,是窯工從平和帶來了青花瓷生產技術。清初村民在西區開始造窯燒造日用瓷器,晚清至民國在東區壁窯燒瓷,抗日戰爭期間停燒。
據當地人介紹,改革開放前,松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