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新會官沖唐窯遺址追記
2015/6/12 20:31:06
編者按: 2014年,自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路一帶”發展戰略以來,“海上絲綢之路”成為熱門話題。近日,江門市政府確定把所轄新會區古井鎮千年唐窯遺址作為該市首選,列入廣東省海上絲路申請點。新會的官沖千年唐窯為何此如被看重?本刊特編發總編輯黃少瑋先生《新會官沖發現千年唐窯遺址追記》,專文以釋疑之。 新會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其西南部瀕臨南海。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導致南宋滅亡元朝興起的宋元崖門大海戰,就發生在該縣古井鎮與崖門鎮之間的崖門出海水道。然而,1996至1997年間,在古井鎮所屬的官沖村、土名叫做皇帝碗碟山和瓦片巖的地方,出土多座唐代古窯和4000多件唐代中晚期陶瓷器物。這一消息經當時的新會市委機關報《新會報》(現新會僑報之前身)獨家現場直擊報道和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轉載后,引起廣東省考古界和國家文物專家們的關注和驚喜。多位資深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專程前往實地考察。他們指出,這是廣東省發現的最早期唐代古窯址之一,對研究我國南方古代陶瓷生產和海上貿易發展以及當地華僑史有重要意義。當時的新會市政府迅即反應,作出搶救性保護遺址的決定。
官沖疑似古碼頭 出土唐瓷四千件
事情緣于1996年底,當時古井鎮府和新會市建委的兩名熱心群眾告訴新會市博物館的領導,在古井鎮官沖村瓦片巖一個挖取白瓷土的工地上,挖出了大批疑似古瓷的器物和碎片。 新會博物館當即派員前往實地觀察勘踏,采集了部分古瓷樣本。當時,該地段正被挖取白瓷土的推土機和鉤機破壞得坑坑洼洼,部分古陶瓷物被履帶輾碎,被鉤機鉤爛,破陶碎瓷翻出暴露,而一些較完整的瓷器則被人拿去私賣,一些文物販子甚至在現場收購。他們焦急萬分地把情況向新會市政府和省文物部門作了報告,引起了市政府和省文物考古所的高度重視。 這時,古井鎮官沖村的一名熱心村民也聞訊自覺將在現場收集到的一籮筐古碗碟送到新會博物館。省文物處、省考古所、省博物館的多位考古專家聞報,趕赴官沖調查考察,經現場發掘所得,他們確認這是一處極為寶貴的唐代古窯遺址,為了保護這一遺址,當時的新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要求古井鎮和官沖村的干部,做好群眾工作,馬上停止在該地段挖取白瓷土,并豎起告示,嚴禁盜賣古瓷文物。與此同時撥出專款,由新會文化局牽頭,報經國家文物局和省文化局批準,組織力量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5月2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邱立誠主任率領劉成基、吳海貴兩名考古技術人員,會同新會博物館李錫鵬等3名骨干,組成考古發掘隊,在遺址附近的明代遺址崖山祠(俗稱南宋楊太后國母殿)安營扎寨,開始了為期33天的日曬雨淋的艱苦發掘。 考古發掘隊以科學方法定點,分別在碗碟山和瓦片巖開挖了4個面積共200多平方米的探方和2條探溝。整個發掘期間,雨天占了22天,為了爭取時間搶救古文物,隊員們往往冒雨發掘。探方被雨水淹沒了,他們就與民工一起合力把水淘干,然后又扒掉泥漿,繼續向下小心開挖。天氣好時,他們又頂著烈日,在毫無遮擋的工地上揮汗如雨地發掘。文物考古發掘比單純的體力勞動更累更臟。發掘一件陶瓷器物還要蹲在悶熱的深坑內,小心翼翼地一點一點地挖,而且還要及時記錄、拍照。晚上又加班細心地洗刷和輪班看護發掘出來的珍貴陶瓷器物。 6月5日,發掘隊在瓦片巖編號為Tl01探方東南角,深約75厘米的第二層土層中發掘出一長寬分別為1.3米和1.2米的磚層,層面上有盆和煉釉石等物,估計可能是一個古陶瓷作坊臺。 隨著發掘的深入進展,大批古陶瓷在瓦片巖的2個探方中出土,其種類主要有碗、碟、豆、杯、盆、罐、釜、盂、硯、二足器等20多個大種類。其中有些古陶瓷器物是成層出現。大量重疊著的完整碗碟、盆盅相繼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