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瓷的傳奇——廣州西村窯
2019/1/29 13:15:50
西村窯始于晚唐,盛于五代和北宋。
胎色白,釉色以青釉為主,也有米黃、黑、醬色和褐色等。
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種,以青白瓷為主,器物造型繁多,鳳頭壺及刻花折沿大盤可代表其特色;
青瓷印花纏枝菊紋碗與陜西耀州窯風格相同,顯系受后者影響。
青白瓷宋代大量外銷,東南亞一些國家的古遺址出土瓷器中,均有發現。
唐代鳳首壺 廣州西村窯 大英博物館藏
西村窯,北宋時廣州規模較大的民間瓷窯址。
以燒外銷的青白瓷為主,產品輸往南亞各地。
在廣州市西村增涉河東岸崗地上。
遺址南北長1公里多,殘存的3處堆積以“皇帝崗”的最大,是西村窯的主要遺存。
1956年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進行發掘。
宋代 西村窯青白釉褐斑碗
皇帝崗堆積高約7米,略近圓形,在堆積的東南角發現一座龍窯殘址,殘長36.8 米,拱形窯頂已塌,窯身中寬4米,首尾稍收窄,窯床鋪細砂,坡斜13度。窯前有圓形坎穴,窯首火門、爐膛都伸入地表之下。窯具有大量墊餅、墊環及泥團,匣缽有漏斗形和平底直筒形兩種,前者用于裝燒碗、盆、碟、盞等食具,后者用于執壺、罐等高身的器物。
宋代 西村窯小碟
宋代西村窯 白地黑彩洗
西村窯產品分粗瓷和精瓷兩類,前者為主,后者屬青白瓷。
其中以青釉最多,黑醬釉次之,還有少量低溫綠釉器。
器類有碗、盞、碟、盆、執壺、鳳頭壺、軍持、罐、盒、唾壺、注子、燈、爐、燭臺、枕等日常生活用器29種,還有雀食盅、碾輪、漏斗、塤、狗、馬等雜器玩具。一個窯場生產40多種產品,每種又有多樣的型款與釉色,這在宋窯中是較為突出的。裝飾手法有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和鏤孔等。
北宋 西村窯青釉褐彩繪紋盆
有一類橄欖青釉印團菊或纏枝菊紋的碗、盞、碟、盒,是仿耀州窯的制品;刻劃花青白釉精瓷碟、碗、盞,明顯是受景德鎮青窯影響;還有一類青白釉大盆,盆心繪醬褐色釉的菊紋或牡丹,有的周邊再刻花,這是西村窯特有的產品。
北宋 西村窯青釉褐彩繪軍持
西村窯作為宋代商人逐利而產生的作品,到了南宋的時候便很快走向了消亡。宋室南渡后,隨著政治、經濟中心遷往了臨安,泉州港憑借著當時有利的地位迅速崛起,成為當時的第一大港。商人見利,紛紛前往泉州,廣州港開始衰落,依賴廣州外銷的西村窯也停止了生產。
西村窯 青釉鳳首壺
近年來,在中國的西沙群島及東南亞地區都有出土西村窯瓷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還有不少西村窯的傳世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