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白馬明代窯址群考古工作成果與收獲
2024/3/28 11:32:36
白馬明代窯址群位于廣東省惠東縣白盆珠鎮,坐落于蓮花山脈西段、西枝江腹地的丘陵谷地之中,白馬明代窯址群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1955年6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省文管會”)在惠陽地區的白馬山西側發現了3處出土古代青釉劃花瓷片的窯址。1960年7月,省文管會與華南師范學院歷史系(以下簡稱“華師歷史系”)對上述地點進行了復查和標本采集,并撰寫了《廣東惠陽白馬山古瓷窯調查記》。同年7至9月,省文管會與華師歷史系聯合文物工作隊在白馬山古瓷窯以北約5千米的新庵三村周邊開展了調查與發掘工作,出土各類遺物4800余件,并編制了《廣東惠陽新庵三村古瓷窯發掘簡報》。2011年,當地村民在匣斗墩窯址附近修葺農舍時發現了窯爐殘跡,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該遺存進行了搶救性清理,發現殘窯1座,并出土大量遺物。
區域系統調查工作情況
過去,對于白馬窯遺址群的分布范圍、保存狀況、遺址性質以及產品傳播等方面的考古工作缺乏全面系統的認識。因此,2019年7至11月,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白馬河、西枝江干流及其周邊區域開展了新一輪的區域系統調查工作,發現并復查窯址21處。其中在三官坑、圓墩背、下營、湖洋坑等窯址發現多處廢棄堆積、窯爐遺跡,采集大量瓷片、匣缽、墊具等遺物。此次區域系統調查工作豐富了對白馬明代窯址群的認識,進一步厘清了窯址群的時代、規模、分布等情況。在本次區域系統調查工作的基礎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決定首先選擇文獻中記載明確、工作基礎好、規模較大、在窯址群中時代居中的三官坑窯址開展發掘研究工作。
考古發掘工作成果
2020至2022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三官坑窯址開展了三個年度的發掘工作,先后對窯址的窯爐燒成區、作坊區進行發掘清理,逐漸厘清了三官坑窯址的空間布局、年代性質、窯業技術等問題,取得了重要學術成果。
2020年度,三官坑窯址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該年度主要圍繞窯爐燒成區開展工作,同時對周邊進行勘探,所發現遺跡包括半倒焰式龍窯2座,灰坑8個。兩座窯爐均為半倒焰式龍窯,其中,一號窯爐(2020HSY1)保存情況較好,現已原址保護(圖1)。Y1為橫室半倒焰式龍窯,依山勢建筑,整體坡度15°,方向42°。由窯室、窯床、窯門、窯壁、煙囪、窯門前活動面等部分組成,火膛被現代農業活動破壞不存。殘長29.5米,各窯室寬3.45-3.72米,前窄后寬。窯頂已破壞殆盡,僅余窯壁,窯壁外側為紅燒土層,殘存的磚墻內壁一般涂抹泥硬面,局部殘留青綠色窯汗。窯床位于窯室的底部,用細沙斜坡狀鋪墊而成,其上散落殘存的匣缽,殘存匣缽平行排列,南北從上到下呈階梯狀,東西14列,南北7排,匣缽間距0.02-0.04米。殘存窯室9個,每間窯室兩側各有一道窯門,以及門前走道、兩側包邊墻、門前活動面。第一、八、九窯室晚期破壞嚴重,從第八窯室前端的剖面來看,Y1部分建立在早期廢棄堆積之上。該類型的半倒焰式龍窯在廣東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同時亦通過勘探明確了三官坑窯址作坊區的位置。
圖1
2021年度三官坑窯址發掘面積為500平方米,該年度在發掘窯爐燒成區的基礎之上,亦對作坊區北部實施了局部清理。在窯爐燒成區發掘半倒焰式龍窯1座,在作坊區發現房址1處,灰坑2個、磚池2個、灰溝2條。三號窯爐(2021HSY3)位于作坊發掘區的北側,直線距離約15米,其窯尾與一號窯爐(2020HSY1)東西相對。亦為半倒焰式龍窯,平面呈長條形,頭窄尾寬,由9間窯室、1座火膛、3間出煙室以及對應的護窯墻、過道、窯前工作面、窯旁置物臺等構成。整體保存較好,全長約26.5米,平均坡度18°,方向118°。窯爐前后經過三次改造,在第五窯室、第六窯室、第七窯室均發現了后期改建的墻體。根據發掘情況判斷,Y3的使用至少可以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