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里古窯址探明3座龍窯遺跡
2014/6/11 13:45:54
梅州大埔縣三河鎮,梅江、汀江、梅潭河在這里交匯,成為韓江的源頭。大埔山嶺間的白色泥土是絕佳的燒瓷原料。大埔縣的陶瓷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曾是全國“四大瓷都”。
2014年初,在三河鎮余里村,考古學家發現了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被數百年的塵泥埋藏的古窯群遺址中,無數被廢棄的瓷器碎片再現了元代中晚期到明代晚期晝夜燒瓷的熱鬧景象。
回望五六百年前,三河交匯處有著曾繁華一時的三河壩碼頭。在這里,大埔本地生產的瓷器被源源不斷地裝上船只,上溯汀江到達福建,順流韓江前往潮汕,再經過這兩個地區的港口出口東南亞和歐美。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古陶瓷研究鑒定專家劉成基評價:“余里古窯址群是見證廣東青釉瓷發展的實證,它的發掘,可以揭開龍泉窯在廣東生產發展的歷史,延長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
悠悠數百年歲月如滾滾韓江流過,如今的大埔縣,傳統龍窯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梭式窯、隧道窯等燒制方法。龍窯成為了一代人的記憶,但傳統瓷器的生產工藝還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續,燃燒了700多年的熊熊窯火依然未熄。
從韓江走向世界
余里古窯址群是見證廣東青釉瓷發展的實證,它的發掘,可以揭開龍泉窯在廣東生產發展的歷史,延長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
余里古窯址藏在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水口山尾陲。一眼望去,是連綿的山坡以及村民耕種的菜田。數百年前,這里是祖輩相傳的燒瓷龍窯。
燒成的日用瓷器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出,伴隨著每一窯的出品,也有為數不少的殘次品被拋棄,逐漸堆積成小山坡,又被百年的塵泥抹平,藏于地下。村民在菜地里時不時能挖出瓷器碎片。當地村民相傳,這里的古窯址有18條之多。
這是一片陶瓷碎片鋪就的土地。在大埔的桃源鎮、高陂鎮、光德鎮,此前都已發掘出古窯遺址。余里古窯遺址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80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做過小規模的發掘。去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
如今,考古發掘已初見成效,已探明龍窯遺跡3座,殘留有夯土墻體和墻基。遺址中,專家發現了大量的廢棄堆積瓷碎片和匣缽、青釉瓷器殘件及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日常用瓷。
根據這些遺跡,專家判斷,余里古窯群始燒于元代中晚期,興盛于明代早中期,衰落于晚明時期,綿延約300余年,主要生產“官田琉璃瓷”。
劉成基介紹,余里古窯址屬浙江龍泉窯系,產品燒成采用圓形倒焰窯,露坯層疊式燒制而成。
“仿龍泉釉瓷器均用匣缽裝燒,制坯工藝比較粗糙,但制釉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己掌握了窯變技術,達到了當時制釉技術和燒成技術的最高水平,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劉成基說。
龍窯一般依山而建,借助山體一定的坡度,燒窯時的火焰能自然上升貫通全窯。窯身由窯頭、窯室、窯尾三部分組成,長度從十米到幾十米不等。燒火的窯頭最窄,便于集中火力,窯尾有排煙孔。在窯的兩側,設有多個投柴孔,燒窯時一人負責一孔,不停歇地投入柴火,以保證全窯溫度均勻。
站在“重見天日”的龍窯遺址上,時光快速退后。700年前,這里的龍窯燒制正旺,綿延的長龍一般的窯口中,火光將燒窯工的面龐映得通紅。
用匣缽裝燒是龍窯最為顯著的特色。匣缽與燒制的器皿大小類似,用更為耐火的材料制成,主要是黏土、耐火土、鋁礬土等混合物。未經燒制的瓷器胚被套裝進匣缽內,再裝窯燒制。
在沒有電力的古代,這些泥土只能用牛踏、人踩的方法進行混合攪拌。匣缽能避免瓷器直接與煙氣接觸,也方便半成品的支撐、托放及疊裝。
遺址內還發掘出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