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唐宋的玉堂古窯
2015/2/17 22:04:48
玉堂窯瓷器以綠釉、青綠釉瓷器最為突出,其色清秀恬靜,溫潤如玉。有一種薄青釉瓷器,遍體釉開細裂紋,極有研究價值。
考古科學家在考查埃及伊斯蘭王國首都胡斯塔特古城時,驚訝地發(fā)現了公元10世紀流入胡斯塔特古城的中國古陶瓷器,一些紋飾為草葉、花卉、云氣、斑點、鳥蟲和幾何紋的“唐三彩”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經過陶器專家反復鑒定,認定其來自遙遠的中國巴蜀。沿著通往西方的南方絲綢之路,往中國看,這些陶器的產地被鎖定在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玉堂窯。胡斯塔特古城出土的“唐三彩”也被正名為玉堂窯“邛三彩”。
一、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的天府大地
為玉堂窯的形成提供了堅實基礎
都江堰建成后,洪患消除,“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孕育了光華絕代、獨領風騷900年的邛窯陶瓷文化。玉堂窯在邛窯系中最具代表性,是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從都江堰市出發(fā),往西南方向行進5公里,可達玉堂鎮(zhèn)鳳鳴村、岐山村、中興鎮(zhèn)橫山村交界處,村人稱之“上九包、下九包”,地方約2.5平方公里,處于青城趙公山腳。其間,分布了18座古窯,漫山遍野遍布陶器、瓷器、窯具碎片,村人稱之“瓦子坡”。這就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的玉堂古窯遺址。
1977年春天,“上九包、下九包”來了兩個省上干部,他們這里走走,那里看看,收撿了一些村人隨處可見的爛瓷片。11月5日至12月25日,省上、縣上來了一些干部,在羅姓窯包、何姓窯包附近各開了25平方米的發(fā)掘探方。接著,又清理了一座唐宋時期的磚結構龍窯,窯長42.92米,一窯一次可燒15000件以上的瓷器件,可謂規(guī)??涨?,玉堂窯露出了冰山一角!盡管那年的發(fā)掘,是規(guī)模很小的試探,從此,都江堰人知道:這片2.5平方公里的地界內,隨處可見,最深堆積10多米的碎瓷片,都是1000多年前乃至2000多年前的物件。
根據《灌縣玉堂公社古瓷窯試掘》報告稱,在發(fā)掘現場清理出窯具、瓷器和銅幣三大類出土遺物。有碗、碟、盤、盞、杯、壇、罐、壺、缽、瓶、爐、燈、盆、盒、豆和水盂、圓球、紡輪、器蓋等各式瓷器,胎色主要是紅色、磚紅色、褐色、灰色、黑褐色、灰褐色和黃褐色;釉色有青釉、綠釉、青綠釉、白釉、醬釉、青黃釉、灰白釉、米黃釉;部分器物施或黃色、或米黃色、或白色的化妝土;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刻花、捏塑及釉下彩繪;在裝燒方式上,有五齒或六齒圓形支釘支燒,有墊圈、墊環(huán)、墊餅、墊筒、墊條、墊板和立錐形支柱墊燒,用石英砂粒墊燒、覆燒。
玉堂窯高質量瓷器以綠釉、青綠釉瓷器最為突出,其色清秀恬靜,溫潤如玉。有一種薄青釉瓷器,遍體釉開細裂紋,極有研究價值。迄今為止,仍沒有發(fā)現歷史文獻中關于玉堂窯的記載,玉堂窯的輝煌湮沒在歷史的煙雨迷霧之中。
玉堂窯燒結瓷器始于東晉,結束于北宋,如果玉堂窯18個龍窯都冒煙,可以同時出窯27萬件瓷器。玉堂窯是一座專事作陶、燒瓷、交易之城。從選礦、磨料、煉泥、拉坯、制作、備柴、入窯、燒制、篩撿、運輸、銷售……這些基本的工序,玉堂窯所需的人工當在萬人!遙想當年的玉堂,何等的繁忙緊張、人聲鼎沸、熙來攘往。那絕不是傳奇,而是延續(xù)了800年,習以為常的日常場面!
“玉堂”名稱來歷有二:一是玉堂窯規(guī)模宏大,一次能燒結27萬件瓷器,邛窯系各窯口無出其右,業(yè)內稱之為窯王,或王窯,在古代,“王”字與“玉”字其本一致,玉字本沒有一點,兩個字三橫間距不一樣而已。為諱“王”字,故名玉堂;二是玉堂窯瓷器精品迭現,“黃者如金,黑者如漆,綠者如玉,青綠蒼翠最為貴重,棕釉而有花紋,或釉彩如窯變者最難得,其釉水無美不備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