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玉堂窯址
2015/3/10 21:11:48
都江堰市的“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聞名天下,但該市玉堂鎮趙公山下的鳳歧村古羌瓷窯群遺址文化,卻并不為世人所熟知。其實,早在千年前,古蜀國的先民們就已在這里創造出舉世矚目的陶瓷文化,制作出美輪美奐的陶瓷珍品,隨著研究工作的逐步深入,這段歷史亦愈來愈清晰。
玉堂古羌瓷窯群遺址屬唐宋時期,遍布在都江堰玉堂鎮鳳歧村和中興鎮橫山村一帶。窯址的18座窯包有“上九堆、下九堆”之稱,占地約2.5平方公里,窯高10余米,窯底直徑上百米,猶如一座小山丘。窯堆及周圍的地面上散布著大量的窯爐灰、窯具、瓷片及陶瓷器皿。成都市和都江堰市文物部門于1977年和1983年曾兩次試掘羅家、何家和馬家三座窯包,清理出陶瓷器皿上千件,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及玩具等。僅青花瓷系列就有碗、盆、盤、碟、杯、壺、瓶、盒、盞、缽、燈、爐及紡輪、圓球、管飾、雙耳罐、四分罐、提梁壺、座虎枕等22個種類,器皿上刻有反映北宋時代特色的“咸通”、“廣明”、“淳熙”等字樣。此外還出土了屬于唐代的“開元通寶”和北宋時期的“皇宋通寶”等錢幣。
窯爐結構和器皿著色也很有創新和獨到之處。爐內采用墊柱支撐、墊板承托、支釘間隔的雙重敞燒法。窯形為斜坡式龍窯,由火堂、前后窯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窯場以散燒為主,裝飾方法多為印花、劃花和釉下彩。胎質以褐灰色為主,白土施表,釉為石灰釉。著色劑以鐵青色調為主,依含鐵量多少、火候不同而呈現出青、黃、黑、綠褐、本黃、茶黃等各式顏色。這種色調裝飾和釉彩工藝,正好反映了唐宋時期陶瓷發展的特征,產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和實用性。
該窯址數量之多、規模之大、保護之好,為國內外其他古瓷窯址少見。它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填補了四川及其西部無唐人陶瓷窯文物的空白,在中國“五大名窯”和“六大窯系”中應占有一席之地。它對研究唐宋時期的陶瓷發展,特別是在青瓷向其他顏色瓷發展過程的重要環節上,提供了大量的實物例證,豐富了蜀西盆地陶瓷文化的內涵,證明了成都平原曾是西南地區陶瓷業的中心。同時,窯址對研究四川陶瓷業的興衰過程及其原因,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及川外地區當時的商品貿易、文化交流、交通運輸、社會生活等發展情況和漢、羌、藏民族之間的交往、融合、遷徙與演變等方面提供了難得的史料。
都江堰沿山一帶有漢代崇義的“環山窯址”、南朝至唐代天馬山的“六馬槽窯址”、唐代大樂鄉蒲村的“高碑堡窯址”、宋代金鳳鄉的“瓦崗壩窯址”,這些充分說明都江堰市以趙公山下的鳳歧、橫山羌瓷窯址為中心的古窯群,構筑了我國西部的“陶瓷之都”,成為成都陶瓷業發展的中心,反映了當時該地區陶瓷業的興旺發達。玉堂古羌陶瓷窯址文化不但是中華民族,更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塊珍寶。經成都市文化局推薦,1985年8月,原灌縣人民政府豎立了“成都市文物保護單位玉堂窯址”的保護志碑。2002年該窯址又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地區的羌族先民以“水文化”和“火文化”著稱,其中“火文化”就是以燒石灰、制陶瓷最為突出。其陶瓷經夏代原始青瓷石灰釉階段(夏代都江堰羌市人最先發明和使用石灰,本地盛產釉料石英砂),至晉代青瓷工藝相當成熟,蜀中青瓷已名冠全國,宋代已發展有三彩光釉,并有如玉堂、中興的大型窯群出現,供應全川及出口外銷。
歷史上川西地區的古羌民族曾多次南遷和向西拓展,故而開啟了最早中外交往的大門。秦漢之前,都江堰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