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鳳窯的前世今生
2017/12/20 16:02:52
水泥和瓷器有什么關系?藍天白云下,一座座土泥窯中,爐火正在熊熊燃燒,裝束打扮如宋代人的窯匠正在忙碌……這里就是位于都江堰蒲陽鎮金鳳村的拉法基瑞安金鳳窯博物館,一個讓古老歷史文化和現代工業文明共存的神奇地方。
金鳳窯博物館位于都江堰市蒲陽鎮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所在地,富有設計感的建筑外形顯示了這座博物館濃濃的文化氣息,火紅的漆墻上爬滿了翠綠的藤蘿,讓博物館更帶有幾分神秘感。博物館總面積11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采用藍天白云的燈光設計。目前,該博物館內陳列金鳳窯出土文物共47件,包括4座異地復原的宋代窯爐。
初建水泥廠,驚現古窯址
1999年年底的一天,剛剛組建不久的中法合資企業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在都江堰市蒲陽鎮金鳳村進行一期工程建設時,在一處名為窯沙坡的小山丘周圍發現了大量破碎瓷片堆積,山坡上還有埋藏于地下的燒瓷窯爐。經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查勘探,確認此處為一個完整的大型宋代古窯窯址,原成都市文化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保護法》的規定,向公司下達了停工通知書。
成都市考古研究院于12月29日進場,經過半年的考古發掘,在9000多平方米的遺址范圍內,共清理出宋代燒瓷窯爐33座、作坊區10處、廢棄物堆積場6處,以及大量的窯具、各種瓷器殘件5000多件、瓷片數十萬片,其保存完好的作坊遺跡和完備的工藝流程全國罕見。由于該窯址位于都江堰市蒲陽鎮金鳳村,背靠金鳳山,文物專家將其命名為“金鳳窯”。
保遺產 620萬建博物館
為了尊重并保護所在國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拉法基集團高層當即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好“金鳳窯”。于是,在考古發掘完后,先異地切割、搬遷保護具有代表性的4座宋代窯爐,并在遺址附近修建了金鳳窯博物館。博物館于2007年1月19日獲得批準并正式開館,建館總投資達620萬元。該館為四川省第一座由中外合資企業投資興辦的民辦博物館,是四川省繼成都隋唐窯址博物館后的第二座瓷窯專題博物館。
訪民窯,再現宋人生活場景
博物館總面積11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館內采用藍天白云的燈光設計。目前,該博物館內陳列金鳳窯出土文物共47件,包括4座異地復原的宋代窯爐。
4座窯爐讓人身臨其境。走進窯爐間,看著在淘洗池旁淘洗瓷缸、在晾臺旁細細捏瓷的人物雕塑,游人仿佛置身宋代窯中。匣缽整齊排列,窯爐中電動式火焰呈熊熊燃燒狀,讓人聯想到即將有瓷器出爐,一派宋朝制瓷的繁忙景象出現在眼前。二樓陳設金鳳窯出土精品,分為生活、陳設兩種器具,碗、盞、碟、罐,雙耳小罐、爐、玩具、杯子等,主要有黑瓷和白瓷。這其中還展出了不少窯具,漏斗形的匣缽,匣缽蓋、支圈、支頂缽、支燒具、支墊、托座、間隔用具、測溫錐等,齊全的制瓷工具表明宋朝的制瓷技術已經十分成熟。現場你還能看到用于插花的醬釉玉壺春瓶,以及宋代女子化妝放胭脂用的子母盒,這些都表明在宋朝時,都江堰人民的生活富庶且有一定審美追求。
管內部分陳列藏品
筒形閘體
漏斗型閘體
醬釉雙耳瓶
黑釉小盞一對
缽形閘體
醬釉玉壺春瓶
訪民窯 探古方 宋窯瓷器燒制秘訣
在遙遠的宋代,這些精美的瓷器是怎樣被燒制出來的?金鳳窯黑釉技術是仿效其它窯系生產,還是宋代都江堰人的創新發明?
據了解,金鳳窯瓷器的燒制大體分為以下步驟:取土、洗土、沉淀、制坯、晾曬、裝飾、上釉、燒爐、廢品處理、成品。燒制方法是窯床的最前面用石塊和磚頭砌成,再在上面鋪上細沙,最后在細沙上鋪一層各種類型的匣缽。燒制時先把碗坯重疊在一起,加上匣缽蓋,再在匣缽上架搭木材,最后在上面鋪一層煤炭和沙的混合物,便形成了一個燒結面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