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西壩窯茶盞
2019/5/22 16:54:15
種茶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而“飲茶”在秦漢時已漸成風尚,西漢詞賦家王褒《憧約》中“烹茶盡具,酺已蓋藏”是迄今最早提到的有關飲茶的史料。至隋唐時期飲茶已成為一種時尚,至今留下不少與茶有關的著述和詩文,被后人恭為“茶圣”的唐代陸羽有《茶經》傳世,皮日休也在《茶舍詩》中寫道:“陽崖枕白屋,幾口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婦拍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把唐時飲茶的全過程:從焙茶、碾茶、煮茶、拍茶的辛勞與享受全描寫了出來。宋王安石在《議茶法》中說:“茶之為民用,等于料鹽,不可一日以無。”可見宋時飲茶已非常普及。
宋陶谷《荈茗錄》記載,五代時已有了點茶法。點茶法是將茶碾成細末,置茶盞中,以沸水點沖。宋元時期流行點茶法,至明代中前期還有。宋范仲淹詩有“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黃庭堅詞有“碾深羅細,瓊蕊冷生煙”、“銀瓶蟹眼,驚露濤翻”等贊美之句。
飲茶離不了茶具,隨著飲茶習慣的普及盛行,茶具也從最初的陶制、金銀茶具發展到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竹木茶具等。在其發展創新的過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莫過于宋代的“茶盞”了。宋時“茶盞”的工藝藝術水準之高,產銷量之巨大,都達到了時代的頂峰。而成就這一偉大發展創新的是兩宋的“斗茶”文化。
在宋代斗茶之風盛行,斗茶者們根據經驗,認為黑瓷茶盞用來斗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據北宋蔡襄《茶錄》記載:“茶色白(茶湯色),宜黑盞,建安(今福建)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黑瓷茶具產于浙江、四川、福建等地。
四川的廣元窯燒制的黑瓷茶盞,其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也不相上下。邛州窯、彭州窯、廣元窯等生產有一些執壺、盞等茶具。都江堰金鳳窯、樂山西壩窯址出土黑釉茶盞是出土最多的器物之一,約有20種,它們大小厚薄不同,裝飾有兔毫紋、星點紋、鷓鴣斑紋、油滴紋以及壓印的醬彩斑紋等。很多黑釉茶盞的釉面泛藍,有反射虹彩斑塊的暈圈和線條。特別是金鳳窯址出土兔毫盞,說明四川宋代時流行斗茶習俗盛行,也說明四川古窯當時與建窯、吉州窯有交流,生產水平與全國著名窯口相當或接近。
遼、金及元代,由于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為政權統治者,喜好奶及奶酪等制品,茶葉中加入全發酵的藏茶熬制,或制作酥油茶,以碗盛之。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亦著《和章岷從事斗茶歌》以記其事:“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新雷昨夜發何處,家家嬉笑穿云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鼎磨云外首山銅,瓶攜江上中泠水。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階前萁。眾人之濁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霆。盧仝敢不歌,陸羽須作經。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星。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百萬,成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羨花間女郎只斗草,贏得珠璣滿斗歸。”把個斗茶過程、原由、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
更有名畫家劉松年繪《茗園賭市圖》記錄了宋代市井斗茶的眾生像,圖中人物當街注水點茶,挑茶擔販,提壺點水,舉杯品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