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窯青瓷文化
2014/12/3 17:24:41
一、衡州窯系簡介
衡陽已發現唐、宋、元時期重要的陶瓷窯址有80多處,主要集中在湘江沿河兩岸,重要窯口有祁東的歸陽窯、衡南云集窯、市區的蔣家窯、茶山窯、衡山、衡東境內的衡山窯,還有耒陽的磨形山窯。以青瓷為主,也有雙色和多色、花釉、彩釉、白釉等瓷器,主要器形有碗、壇、盂、碾、缽、杯、盞等,注壺為最多,可以歸納為茶具、酒器、文房用品三大系列,其中,高足杯、高足盤、燕尾茶壺、彩下粉彩瓷在唐、宋、元瓷器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地方風貌,其中粉上多彩高溫瓷器為宋代衡山窯首創,也是我國宋元陶瓷史上的一朵藝術奇葩。
重要的窯口有以下五處:
1、蔣家窯
位于珠暉區東址陽鄉蔣家祠、高山村一帶,方圓約1公里,發現唐、宋青瓷20余座,1974年清理一座,為龍窯式,長33米,高出地面7米,窯底共六層,主要器形有壺、碗、盞托杯、缸、油燈等。胎質灰或淺灰色,個別灰褐色,胎質細密、堅實,釉色青、黃、蝦青,部分有施裝飾粉,釉質作冰裂紋開片,大多素面無裝飾,也有少量刻劃花和印花。
主要特點:
(1)出土了刻有“太平三年”、“大中年”、“至和三年”、“嘉祐元年”、“壬辰年”等多種有紀年銘款的擂棒和器物,說明蔣家窯為唐宋窯址。
(2)青瓷釉色水平較高,是衡州窯系典型特征,出土青瓷器形和釉色應是湖南出土青瓷中水平最高,精品完全可以與同時期的越窯青瓷相媲美。
2、茶山窯
茶山窯于1973年發現,窯址位于湘江兩岸郊區茶山鄉金甲嶺的梁家河、瀏陽河、江家河、和羅漢寺一代。窯口屬青瓷系,胎色以鐵灰與紫灰為主,類似半陶半瓷制品。茶山窯的產品有高足杯、喇叭形口雙嘴壺、燕尾扁壺和雙系罐等,均見于長沙五代墓中出土的隨葬瓷器,其中喇叭形壺在1964年長沙烈士公園五代灰坑中也有出土,這說明衡陽茶山窯大致盛于五代。
主要特色:一是釉色有青釉、黃釉、褐釉多種,裝飾有雙色釉、團花、花釉;二是出土大量的品種齊全的青瓷茶具,有茶碾、茶鼎、茶臼杵、茶擂棒、茶盞托、茶壺、茶缸等,特別是燕尾扁茶壺、魚尾扁茶壺已達較高藝術水平,就是現代的紫砂壺茶具器形也基本與之相似。
3、衡山窯
窯址位于賀家鄉湘江村湘江北岸的渡口邊與趙家堆一帶和衡東大源渡一帶。渡口邊窯址面積殘存40平方米,深2.7米左右。西距渡口半公里的趙家堆,殘存龍窯遺址,堆積面積近40000平方米。1982年湖南省博物館派人前往調查清理,獲得標本2800余件。窯式為斜坡式龍窯。斜面10度,殘長32米,寬2.8米。主要產品有碗、盞、高足杯、盤、缽、壺、瓶、尊、壇、罐、鍋、爐、燈等。特別是彩釉繪花瓷壺的造型多模仿金屬器。釉色類似長沙窯,可分為透明薄釉、半透明釉和不透明釉三大類。花紋圖案多為蓮花、游魚、鴛鴦戲水、并蒂蓮開等。衡山窯出土的彩瓷,在湖南所見的三百余座宋墓中,除壇罐類和粗陶盞略有出土外,壺、碗、盞、爐等幾乎不見出土。衡山窯的相對年代其上限大致可追溯至北宋末南宋初,其下限很可能晚至明初。主要特色:釉下粉彩高溫瓷為其首創,1982年省博物館發掘時中央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館專家都驚嘆不已,當時評選時,出土的完整器大多評為一級文物。
4、云集窯
位于衡南縣云集鎮,現衡南縣新縣城,“為宋元時期的青瓷窯址,胎質為灰色或淺灰色,個別為褐色,釉色青、黃、褐、蝦青,部分器底施底粉,釉質有冰裂紋開片,主要器形碗、壺、盞、杯、盤、碟等,云集窯與耀州窯紋飾有點相似,釉色和裝飾印花基本一致,大多為蓮花、牡丹、纏枝、動物、菊花,還有“金玉滿堂”、“嘉慶福壽”文字、菊花紋印花為其特色,印花十分精美,也還有褐點彩動物執壺,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