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陰青竹寺窯址考古新發(fā)新:首次發(fā)現(xiàn)東漢時期龍窯
2018/7/8 11:27:00
青竹寺窯址位于湘陰縣靜河鎮(zhèn)青湖村十六組,窯址西臨湘江啞河(灣河),分布在低矮的丘陵上,1988年11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周世榮研究員領隊,與湘陰縣博物館聯(lián)合對窯址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發(fā)掘,發(fā)掘地點位于灣河河邊,共開探方八個,出土陶瓷器及殘片近兩萬件,首次揭示了青竹寺窯址的年代和產品特征。 青竹寺窯遺跡位置圖 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湘陰縣文物旅游局對青竹寺窯址進行考古發(fā)掘,清理兩處龍窯遺跡和相關的瓷片堆積,其中Y1為東漢龍窯,Y2為清代缸窯,在清理Y2的過程中新發(fā)現(xiàn)一座被其打破的東漢龍窯Y4。 東漢龍窯及堆積 東漢龍窯Y1 Y1解剖發(fā)掘后 Y1為半地穴式長斜坡龍窯,方向251度。Y1前部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房取土所破壞,保留了中后部,殘存長度約7.5米,寬2.7米。窯壁保存的高度約40厘米,保留的部分均是粘土抹砌的內壁,上部用50×22-12或50×22-14厘米的土坯磚砌筑,窯頂結構不詳。窯床坡度大致在19-24度之間,窯床上鋪有10~16厘米厚的砂層,殘存窯床的前部出土瓷片最多,多生燒。 Y1窯床上保留的瓷片堆積 Y1窯床上保留的瓷片堆積局部 Y1窯床發(fā)現(xiàn)的玉璧型墊具 龍窯兩側有數(shù)個柱洞,表明當時搭建有簡單的棚子。在清理Y1倒塌堆積過程中出土幾百片青瓷殘片,另有少量硬陶片。在窯床的中前部出土兩塊玉璧形墊圈,1988年發(fā)掘時出土兩百余件,分為玉璧形墊圈和圓形墊餅兩類,通過對出土遺物墊燒痕跡的觀察,可以看出,玉璧型墊圈或圓形墊餅主要是四系罐之間、四系罐與釜等器物之間的墊隔具。 東漢龍窯Y4 被清代缸窯打破的東漢龍窯Y4 Y4為半地穴式長斜坡龍窯,窯床前端被清代缸窯Y2及窯門外道路打破,窯床中部被近現(xiàn)代灰坑打破,后部未發(fā)掘,保存情況不詳,已揭露長度約2.5米,寬2.7米,坡度約15度。 東漢龍窯Y4窯壁結構 Y4窯壁由兩部分構成,靠近窯底有15厘米高的粘土抹砌的內壁,其上豎砌土坯磚,窯頂不存。Y4窯磚的尺寸、窯爐的寬度均與Y1一致,窯內出土的瓷片也與Y1大體相同,年代應接近。 東漢瓷片堆積 TG1①層出土的印文硬陶和青瓷器 TG1內DJ1出土的青瓷器 青竹寺窯東漢時期的瓷片堆積大多位于窯爐前方的河灘上,因常年河水沖刷及人為采掘,河邊的瓷片堆積已很淺,所布的TG1內30~50厘米下即為生土。TG1出土的青瓷器形有罐、洗、釜、鏂等,以罐最多,釜和洗次之,罐的器形豐富多樣,有抬肩式四系罐、扁鼓腹四系罐、深腹四系罐等。青瓷器的紋樣常見細方格紋、水波紋、連弧紋,另有少量蕉葉紋和魚紋。青瓷胎體細膩,胎色多呈淺灰或灰白,釉色青綠,少量呈醬褐色,釉層有開片,多有脫釉現(xiàn)象。硬陶胎質呈青灰色,器形主要是罐和器蓋等,器身滿布麻布紋或方格紋,與青瓷相比,硬陶胎體略粗,采用附近隨處可取的粘土燒制而成。 學術意義 進一步明確了青竹寺窯的興燒年代。 青竹寺窯TG1內瓷片堆積DJ1 1988年的發(fā)掘分南北兩區(qū),北區(qū)布三個5米×5米探方,在T1第三層出土的一塊細方格紋陶瓷殘片上刻有“漢安二年×月廿五日”,漢安二年即公元143年,相當于東漢中期偏晚。此次發(fā)掘在TG1內原生地層采集了炭樣并送北美Beta實驗室進行碳十四測年,兩個樣品的測年數(shù)據(jù)為0-130 cal AD(94.2%概率)、66-222 cal AD(95.4%概率),基本處于東漢時期。青竹寺窯的產品在長沙及周邊東漢中晚期至孫吳時期的遺址或墓葬中多有發(fā)現(xiàn),結合出土器物的類型學分析,青竹寺窯的興燒年代應在 東漢中晚期。 首次明確了東漢時期岳州窯的窯爐形制。 青竹寺窯東漢時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
感谢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您可能还对以下资源感兴趣:
人人做人人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