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發現首個明代瓷器窯址
2015/1/24 17:15:39
后期的窯壁直接砌在碎瓷片堆上,考古人員據此推測這個古窯也許經歷了兩個朝代。
匣缽殘件
考古人員正在對三岸窯址進行發掘考證
地點:仙葫開發區邕江岸邊
年代:明代
性質:民用
形制:龍窯
特點:跨度4米的寬大穹頂
南寧市范圍內發現第一處明代瓷器窯址!2013年4月1日,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考古人員在南寧市仙葫開發區邕江沿岸發現了一個民窯遺址(暫命名為三岸窯址),出土了一批陶瓷制品碎片。據初步斷定,該古窯建造于明代,距今有四五百年的歷史。
記者在窯址現場看到,這座古窯位于邕江邊,盡管窯身已經垮塌不少,但可看出它以黏土和方磚為壁,沿著傾斜的山坡而建,形如龍身。考古人員介紹說,這是古代南方地區流行的典型龍窯形制。從山腳往上,依次建有窯門、火膛、窯室、排煙孔等,最下面的叫“窯頭”,最高處叫“窯尾”。龍窯有一個優點——燒窯時使用的燃料少,升溫快,窯內溫度高,燒出來的瓷器硬度較大,釉面晶瑩美麗,質量很好。
由于古窯目前仍處于小規模試掘階段,只有約60平方米面積露出真容。記者從最低處的窯門走進窯內,只見4個窯室沿著山坡依次排列,長度約六七米,后面的部分仍隱沒于黃土中。窯室內的窯床上還殘留著燒瓷用的墊餅和支座。由于長期高溫燒窯,窯壁和窯床凝結了一層琉璃質,厚度約有1厘米。
窯室里散落著一些碎瓷片,大多有一層淡青色釉面,少數呈藍灰色,還有的是淺褐色。
“這只是古窯的一側,根據龍窯的形制,如果以窯門為中軸線,那么應該還有另一側窯室沒有發掘出來。”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覃芳介紹說,他們之前發掘過的古窯多半只有一米多寬,只容得下一人進出。三岸窯址寬度約有4米,長度尚未確定,規模相當大。
疊成一摞的瓷器
這個古窯的發現比較偶然。覃芳介紹說,今年3月初,考古隊途經這片野地,腳下忽然踩到了幾塊瓷器殘片。細心的考古人員立刻撿起來辨認,并且在附近搜索。當他們扒開密密的灌木叢時,掩蓋在浮土下的一堆“廢品”映入眼簾。
這堆“廢品”是由燒壞或有瑕疵的陶瓷制品長期傾倒而成。考古人員從厚度近兩米的廢品堆積層中,辨認出碗、盤、碟、罐甚至煙斗等日常生活用具的殘片,不少器皿還保持著燒制時的層疊狀態,于是認定:附近一定有窯址!
經過近一個月的勘探與發掘,被荒草和黃土湮沒的古窯終于現身。盡管經歷了幾百年來的邕江潮起潮落,古窯除了被洪水沖塌了半個窯室,其余遺址仍然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你的腳下,應該是個火膛。”南寧市博物館考古人員黃強指著記者所站的窯門下方說。
根據陶瓷制品的器形、紋飾和燒制技術等,考古人員判斷古窯建造于明代。覃芳撿起一塊磚給記者看:“這么大塊的磚在宋代是少見的。明代是個開放型的朝代,與宋代相比,制磚比較大塊,砌出來的橋梁、雕刻、宮殿也都比較大氣。從這一點來看,也能斷定這是明代的產物。”
站在古窯遺址,放眼望向寬闊的邕江江面,能想像得到當年古人在江邊取水取土、砍柴燒窯的辛勞景象,以及將瓷器裝好運往江邊碼頭,裝船運往各地的繁忙景象。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林強介紹說,三岸古窯遺址是南寧市在古窯址方面一個比較重大的發現,說明在明代時期,邕江一帶已是交通方便、制造業和物流業較為發達的地區。此外,古窯遺址對研究古代南寧人的生產生活,有一定佐證作用。
瓷煙斗殘件
部分瓷碗
古窯未解之謎
使用壽命
“這一道窯壁,為什么砌在碎瓷片堆上?”覃芳用手指扒掉一層黃土,指出壓在磚頭下的大量瓷片,“莫非是之前的窯使用太久,塌掉了,才在廢墟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