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和窯址
2015/3/10 21:01:23
宋代瓷窯遺址。廣西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藤縣城關鄉中和圩附近。南起芝麻坪、北至北流河的兩條小溪之間的狹長地帶,長約2千米,寬約0.5千米。1963年冬調查發現,1964年9月在四馬嶺西坡發掘一座,1975年秋在瓦模山北坡又發掘一座。窯床依山勢而建,呈斜坡式,分前后2級,前級傾斜15度,后級傾斜20度,窯壁用青磚單層平砌,窯床底鋪河沙。
中和窯部分產品坯普遍用輪制,亦兼用模印,裝燒技術普遍使用匣缽,早期采用一缽一器的仰燒法,晚期采用一缽多器的疊燒法。產品有碗、盞、盤、碟、杯、壺、盒、罐、瓶、缽、燈、枕、腰鼓等,以碗、盞、盤、碟為大宗。胎較輕薄,胎質潔白細膩、有較好的半透明度,釉色以青白色的影青釉為主,有少量米黃、灰褐釉。器物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瓣、蓮瓣之形,也有僅作葵瓣、蓮瓣口的。裝飾藝術以印花為主,兼用刻花、劃花和貼花。題材有動植物、海水、人物,常見的有纏枝花卉、折枝花卉、纏枝卷葉、束蓮、萱草、海水游魚、海水戲嬰、飛禽等,以纏枝花卉最流行,主要是菊花、牡丹、芙蓉、蓮。以度紋、菱形紋為襯底紋為其獨有。是一處以生產外銷瓷器為主的民間瓷窯遺址。
中國人早在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部分。隨著南海一號沉船的考古挖掘,一股古陶瓷熱又蔚然成風。
鮮為人知的是,藤縣有一個被考古學家稱為宋代景德鎮窯“陪都”的古窯址。千年來,它的湮滅是一個謎。
發現古窯
1963年冬,廣西文物管理委員和梧州地區文物考古訓練班在藤縣發現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為了弄清窯址的分布范圍和燒造年代,1964年9月考古學家在一支荷槍實彈的解放軍部隊隨同下,來到藤縣北流河邊的一個小村落。
在兩平方公里范圍內滿是陶瓷匣缽碎片堆積的村莊里,考古學家復查和試掘了一處燒造青白瓷的古代窯址。在解放軍的保衛下,專家們把有研究價值的瓷器裝箱運走。1975年中山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到廣西實習,對這處窯址又進行了一次試掘。1981年、1983年北京故宮博物院陳列室主任李炳輝等又兩次前來考察發掘,所以,故宮博物院館藏有中和窯的瓷器。這個小村落的古代窯址就是被列為廣西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廣西宋代名窯——藤縣中和窯。
技藝卓越的中和窯影青瓷
中和窯出土的瓷器以影青釉為主,白釉次之,胎薄釉勻,細致瑩潤,被收入《廣西博物館藏古陶瓷精粹》一書。影青瓷是宋元時期一種釉色介于青白之間的薄胎瓷器,乍看起來幾乎就是白色,但它與牙白色和乳白色不同,而是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種青色,故稱為影青瓷。它是江西景德鎮在北宋時期新創造的一種產品。
考古專家李鴻慶教授在《廣西出土的陶瓷器》一文說,藤縣中和發現的宋代影青瓷址值得重視,如無出土實物印證,中和窯的影青瓷只與傳世品中的景德鎮窯影青瓷相比較,是很難加以辨別的。中和窯瓷器可與景德鎮窯的影青瓷媲美,有青出于藍之譽,可以說它是號稱中國瓷都的宋代景德鎮瓷的“陪都”。過去只知青白瓷是江西景德鎮宋代燒造的,也在安徽、福建以及潮州等地宋代瓷窯燒造,但都比不上廣西中和窯生產成就的品種美好。而且,中和窯創造出這么多的印花瓷模具,說明了這個瓷窯在燒制影青瓷技藝上實在卓越。
有關中和窯瓷器,當地有許多神奇的傳說。傳說其精品“九龍杯”現藏于日本。神奇的是其杯或碗盛滿水后,杯中九條龍的龍須、里面的魚蝦都會緩緩而動,活靈活現。夏季用中和窯缽盛白斬雞到香港,兩三天也不會變味。
古窯遺址試掘
1964年、1975年,考古工作者對中和窯進行了兩次試掘,發現中和窯為斜坡式龍窯,最長51.6米,寬3米,遺址范圍長達兩公里,寬約半公里?,F在山岡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