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揚龍口述史——平凡的一生也可以有所作為
2015/2/6 16:31:25
1941年生于湖南醴陵陶瓷世家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進行了“以印代畫”“一噴代畫”的技術革新
參與毛主席生活用瓷的設計、制作
參悟出“薄施淡染”釉下彩繪瓷藝繪制技法
2006年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我是玩泥巴長大的
醴陵新貌
醴陵地處湘東,是個古老的縣城,與江西萍鄉交界,是丘陵地帶,山清水秀,為釉下五彩瓷原產地,也是中國“紅色官窯”所在地,與景德鎮、德化齊名,為我國的三大“瓷都”之一。自漢代以來就有“醴陵”一名,以后雖朝代更迭,歷經分屬,而“醴陵”之名卻從未改變。縣城里瓷泥資源豐富,自東漢就有了制陶的歷史,宋代產青瓷,到了清朝年間開始生產青花。醴陵的陶瓷的制作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因而醴陵也有了“瓷城”的美譽,2010年被評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
陳揚龍(右)和弟弟陳揚發(左)
我的家鄉在醴陵縣城淥水北岸的姜灣,是當時運輸瓷器的集散碼頭,也是醴陵瓷業最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國時期,著名人士熊希齡開辦的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就設在姜灣,并在那里創制出了名揚天下的釉下五彩瓷。1941年,我出生在醴陵的一個陶瓷世家,爺爺、伯伯、叔叔、爸爸、媽媽都是做陶瓷的,我3歲時父親就在家里開了一個土瓷作坊,所以我對陶瓷有著特殊的感情。從小我就喜歡玩泥巴,不知不覺也就進入了這個行業,跟著父輩學習做陶瓷,與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父輩們做的都是日用瓷,而我后來從事的主要是藝術瓷的創作。
我出生后,母親身體不好,只好把我放在鄉下由外婆帶大。外婆家的小鄉村,盡管談不上優美迷人,卻有著良好的生態環境,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田野、樹叢、山花和野草,那時,經常隨小伙伴們上山砍柴、打豬草、采摘野果。我經常將捉到的小蜻蜒、螳螂、小瓢蟲和那些野花小草描繪下來,這令小伙伴們羨慕不已。從那時候起我對這種淳樸而平凡的鄉村生活就充滿了喜愛,五六歲時,我就會用鉛筆將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記錄下來,這也為日后的寫生打下-基礎。7歲時,我要回城里上小學,就離開了外婆家。我小時候很機靈,反應快,但是比較貪玩,所以念書時成績一般,最喜歡上的課是美術和地理。老師教我們畫地圖,全班我的地圖畫得最好。在我家的古街上有一位老藝人時常給人畫肖象,是用炭精粉畫的,放學后我常去他那里看他畫像。后來我將積攢下來的五毛錢交給老人家請他教我畫頭像,算是第一次拜師學藝吧。那時也沒有美術資料,我常常撿起大人們煙盒里的人物畫片來臨摹,還用蠟筆、水彩顏料來上色,畫完后貼在外婆家的堂屋里,客人看到我的“作品”,贊不絕口。這種鼓勵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大大加強了我對繪畫的興趣。
陳揚龍父親陳華來 陳揚龍母親余春蓮 陳揚龍恩師吳壽祺先生
我的父親陳華來,是一個勤于思考,有開拓精神的人,而且還有一身好功夫,重情義。父親有兄弟六人,他排老三,堂叔公沒有兒子,家里就把四叔過繼給了堂叔公。堂叔公在縣里燒窯小有名氣,兄弟六人先后跟著堂叔公學燒窯,數父親手藝最好。在我3歲的時候,家里有了一個小作坊叫“陳記華盛瓷廠”,一邊住家,一邊生產,主要做日用瓷。父親不僅能燒一手好窯,還能建窯。那時柴窯的高度大約1.5米,后來父親為了提高產量,大膽建了一個3米高的大窯,窯內的空間大大增大,對燒窯的火候、窯溫等都是很大的挑戰。父親克服了很多困難,最終還是成功了,之后各個瓷廠紛紛效仿。出窯的瓷器若有問題,父親也能很準確地分析原因,并能想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后來在縣里漸漸有了名氣,大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