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窯址出土“唐三彩”藝術精品
2016/4/19 12:11:41
唐三彩是中國獨特的藝術瑰寶,是大唐文化盛開的奇葩,它以造型生動逼真、色澤艷麗和富有生活氣息而著稱。
唐三彩是彩色低溫鉛釉器,以黃、綠、白三種顏色為主,因盛行于唐代,故稱之為唐三彩。釉料以鉛的氧化物作為助溶劑,在燒成過程中,含有銅、鐵、錳、鈷等元素的著色劑氧化物熔于鉛釉中,自然流動,各種顏色相互浸潤,形成紋飾流暢、絢麗斑斕的釉色。它是集造型、繪畫與色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千百來年,其藝術魅力深入人心,充分顯示出盛唐風華。
據考古發現,目前河南、陜西、河北等地均發現有唐三彩的墓葬和窯址。河北邢窯、定窯和井陘窯三大名窯燒制的三彩,因地域接近,在胎釉、工藝上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河北唐三彩大多為二次燒成。先將做好的泥胎放入1100℃高溫下素燒,出爐冷卻后在素胎體上施釉,再二次入爐經900℃低溫燒成;其次,河北唐三彩釉色皆清淡素雅,絕無濃艷之感;第三,河北唐三彩器型豐富,反映出當時社會多彩多姿的生活內容,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時代氣息。
共性之外,河北三大窯唐三彩又各具個性特征。從出土文物中可管窺一斑。
邢窯唐三彩以瓷土為原料柴燒而成,器坯成型后,因胎中含鐵量高,素燒后胎色呈黃褐色或紅色,施白色化妝土入窯焙燒,施釉后二次入窯低溫燒成。釉色有單色和復色之分,其釉色均勻,玻璃質感強,釉面有細密的開片。器型多以杯、盤、爐等小型生活用具或明器為主,以涂抹、點、勾畫為裝飾技法。斑駁的色彩相互輝映,顯示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邢窯三彩器不僅釉色美觀,而且制作工藝精致,達到實用與美觀的完美結合。
邢窯三彩臥兔枕
邢窯三彩臥兔枕,唐代器物,高7.7厘米,長12.1厘米,寬8厘米,安新縣出土,河北博物院藏。枕身呈臥兔狀,上承橢圓形枕面。肥胖的小兔四肢伏地,兩耳貼背,雙目圓睜,活潑可愛。枕面以藍色為地,中心刻一朵盛開的蓮花,花瓣和花芯分別用綠、褐、藍三色涂染。小兔通體為淺綠色,釉面有細密的開片。胎質潔白細膩。通體所施釉彩凝厚滋潤,底漏胎。這件器物的出土,改變了業界對邢窯無藍色釉彩的看法,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邢窯三彩鴨形杯
邢窯三彩鴨形杯,唐代器物,高7厘米,安新縣出土,河北博物院藏。杯作臥鴨回首銜尾狀,鴨長嘴,曲頸,尾作荷葉狀杯口,姿態優雅柔美。杯口內外和鴨身施黃、白、綠、褐色釉,色調淡雅柔和。胎灰白,較疏松。這件三彩鴨形杯設計精巧,造型生動,融裝飾與實用為一體,是唐三彩中的精品。
邢窯三彩爐
邢窯三彩爐,唐代器物,高8.7厘米,內丘縣南中馮墓地出土,河北博物院藏。由爐體和托盤兩部分組成。爐為撇口,直腹,圜底微平,腹外壁飾凸弦紋一周,下腹安5個力士形足。托盤為侈口,直腹,平底,下承喇叭形足。胎體呈白色。施褐、綠、黃三彩。此類器型在國內是首次發現,考古專家稱它是“全國第一”。唐風香韻的盛行,使爐具在當時的使用更加廣泛。爐具不僅用于敬佛、供祖、驅邪、避災,而且還普遍用于士大夫階層修身養性的香道。這件三彩爐因器形較小,應是隨葬品。
定窯唐三彩胎色潔白,不施化妝土,胎質較為疏松。二次燒成。釉色以黃、綠、白為基本色調,以綠色為多,黃、白色點綴其間,顯示出淡雅之感,器型以大件器為主,主要用于隨葬。裝飾技法有劃刻、貼塑、戳點、模印、鏤空等,器型飽滿,制作精致,工藝考究。
定窯三彩鳳首壺
定窯三彩鳳首壺,晚唐器物,高52.5厘米,腹徑20.5厘米,曲陽縣澗磁村出土,河北博物院藏。造型模仿粟特銀器中的帶把壺。壺口捏成三角形,一端刻兩只圓睛。長頸,溜肩,橢圓形腹,下承喇叭形高足。扁泥條柄,底端貼塑三個寶相花飾,頂端入壺口處貼塑一個寶相花飾。壺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