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至今未解的哥窯之謎
2016/7/12 15:58:39
哥窯雖貴為宋代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而元、明、清的記述又甚為混亂。有人說哥窯窯址在浙江龍泉,也有人說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虛烏有……因此,哥窯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個不解之謎。
明初呂震撰《宣德鼎彝譜》記述:宣德三年(1428年),作為制造銅器的參考樣式,從“內府收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選得二十有九種”。這是皇家收藏哥窯瓷器的最早記載,時代為明初。就器型而言,《宣德鼎彝譜》記載有宋哥窯獅首馬蹄爐、宋哥窯低腳押經爐、哥窯的象耳大彝爐、哥窯豸首大彝爐等,明郎瑛《七修類稿修編》記載有哥窯之盤,明高濂《遵生八箋》記載有哥窯帶耳爐、帶棱瓶。
由于哥窯窯址一直沒有找到,人們過去對于哥窯瓷器的認知主要來源于文獻記載。如明陸深(1477—1544年)《春風堂隨筆》記載:“哥窯淺白斷文,號‘百圾碎’。”明田藝衡《留青日札》卷六“哥窯條”:“有火碎紋,鐵足,胎土極堅細如鐵者。”明王士性《廣志繹》記載:“紫口鐵腳。”《遵生八箋》卷十四《燕閑清賞箋》記載:“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類似的記載還有很多。此外,乾隆皇帝御題的詩文也為認定哥窯瓷器提供了參考。丙申年春(1776年),乾隆為一件哥窯葵瓣口盤題詩:“處州精制擅章生,盤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號有難兄。”辛丑年(1781年),他又在另一件哥窯葵瓣口碗上留下了“哥窯百圾破,鐵足獨稱珍。恰似標坯相,而能完謐神……”的題詩。
參照這些記載和實物,故宮博物院的整理者自上世紀三十年代始,在舊藏中認定了一批傳世哥窯器物。解放后,全國各地還出土了一批哥窯風格的器物,如北京元大都遺址、安徽安慶、繁昌、江蘇溧水窖藏和南京汪興祖墓、吳經墓等。這些瓷器有一些共同的特點:胎色呈黑、灰色或土黃色,有的呈“紫口鐵足”的特點。通常釉層很厚,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釉色為粉青、青黃、月白、油灰等等。釉面開片,大小不一,紋路顏色深淺不一,器型不同收縮部位也就不一,即所謂“百圾碎”,變化萬千而又自然貼切。最有特色的是較粗的裂紋呈現黑色,較細的裂紋出現黃色,前后層次錯落,習稱“金絲鐵線”。
目前,北京故宮博物院認定的宋哥窯瓷器約有60件,其中以各式瓶、爐、洗、碗、盤為最多,瓶的種類有八方貫耳瓶、貫耳瓶、膽瓶、弦紋瓶等;爐有雙耳爐、雙耳三足爐、筒式爐等;洗有葵花洗、圓洗、菱花洗等;碗有葵瓣口碗、八方形、花口碗等;盤有葵瓣口盤、菊花盤等,此外還有小罐等。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花插、渣斗、單把杯、壺等器型。不過,由于前人記載的混亂以及哥窯窯址的迷蹤,這些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并不十分準確,其中很可能包含有南宋官窯、龍泉窯、元代杭州地區的其他窯口,明清時期仿哥窯器物等。
為了徹底解決傳世哥窯瓷器的認定難題,過去的幾十年間,考古工作者和陶瓷研究者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希望能夠找到哥窯窯址。但是,它到底在哪里呢?
有說哥窯和龍泉窯是“兄弟”
按照文獻的記載,一說哥窯在龍泉,與龍泉窯關系密切。
據《春風堂隨筆》記載:“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處州之龍泉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