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之謎
2021/9/16 15:13:10
南宋 哥窯灰青釉罐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7.8 口徑4.7 足徑4.2cm
哥窯不同于宋代其它名窯,和官窯一樣鮮見于當代記載。對其最早的記述出自元《靜齋至正直記》中的“哥哥洞窯”,文中認為哥窯在南宋時已經生產。
最早將哥窯列為名窯的文獻是明代呂震等編撰的《宣德鼎彝譜》,記錄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可見大約元末開始,哥窯已被定為御用瓷產地,所制之瓷器上貢內庫。
明版《浙江通志》也有記載:“處州縣南七十里,有山曰琉華山,山下即璃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相傳舊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是曰哥窯,弟曰生二窯” 處州,即麗水。
而嘉靖四十五年的《七修類稿續編》更為詳細:哥窯與龍泉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釉色純粹都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碎。
南宋 哥窯灰青釉罐
而哥窯產于杭州的記載也不少。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記:“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所謂官者,燒于宋修內司中,為官家造也,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其土紫,故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也。” 明王性撰《廣志繹》又記:“官、哥二窯,宋時燒于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
可事實真的與這些文獻中記載一樣嗎?傳世哥窯真的產自南宋嗎?窯址到底在浙江杭州還是麗水,還是另有出處?爭議太多,無法蓋棺,原因在于迄今為止哥窯窯址還未發現。
北宋末年遭逢 “靖康之難” 后,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于風雨飄搖之中,逃到臨安(今杭州)重續宋朝命脈,因疆域局限于淮河以南,故史稱 “南宋”,持續了五十二年。
臨安在隋時已聲名遠播,南北大運河通航后,它是南端終點。這座南宋 “行在”一直是制造、印刷、造船、航海和紡織中心,尤其是陶瓷燒成技術的創新,密布的瓷窯支撐了經濟發展,遠比北宋時期更加繁榮。
宋高宗趙構(1127—1162年在位)
甚至在臨安淪陷后,那位著名的意大利商人馬可·波羅堅持認為杭州依然是 “世界上最華麗高貴的城市。”言歸正傳:
古人尚青,凡綠也、藍也,皆以青括之。
哥窯,主青色。
南宋 哥窯灰青釉膽式瓶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4.2 口徑2.2 足徑5.4cm
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中記載 :“謂口際有邊,深黃而近紫,足則鐵色也。宋瓷多數有之,哥窯尤夥。其始質細,性堅,其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文,即開片也。釉以米色、豆綠二種居多,有紫口鐵足。無釉之處所呈之色,其紅如瓦屑。其釉極厚潤純粹,歷千年而瑩澤如新,人為開片,始于宋代哥窯,其后因遞仿之。”
這只膽式瓶小口、長頸、溜肩、圓腹微垂、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釉面滋潤,滿布黑色大開片、黃色小開片紋。圈足內滿釉,足端無釉,呈黑褐色。
造型端莊典雅,釉面油潤泛酥油光,且布滿 “金絲鐵錢”,足墻淺而上寬下窄,內墻呈斜坡狀,手捏無法提起,可稱傳世哥窯中工藝特征突出的代表作。
敲黑板!釉面中的“金絲鐵錢”是胎、釉膨脹系數不同而在出窯后冷卻時形成的,瓷器使用過程中遇冷熱變化仍會繼續開裂。這本身是一種缺陷,卻被巧妙利用,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成為區別于其它窯口的顯著特征。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壺 故宮博物院收藏 高13.7 口橫5.3 口縱4.8 足橫5.3 足縱4.8cm
貫耳瓶橫切面呈橢圓形。撇口、束頸、垂腹、圈足。頸部兩側有對稱管形貫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