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青白瓷窯口分布縱覽
2012/5/30 22:46:26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zhèn)窯燒制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并風靡國內外,至南宋時形成了以景德鎮(zhèn)為中心的南方青白瓷系,除景德鎮(zhèn)外,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地都有燒青白釉瓷器的窯場。那么,這個龐大的窯系究竟有多大,包含哪些窯口呢?為方便喜愛青白瓷的藏友收藏研究,現(xiàn)將各地燒造青白釉瓷器的窯場資料加以整理,介紹于下:
一、江西
景德鎮(zhèn)窯:在青白瓷窯系中產品質量最好的窯口。目前發(fā)現(xiàn)燒造青白瓷的窯場有宋代的湖田、湘湖、南市街與柳家灣等處,五代時曾燒造青瓷與白瓷的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等處窯場宋代時也改燒青白瓷。器型有盤、碗、瓶、壺、罐、盒、枕等;裝飾有刻、劃、篦劃、篦點、印花等技法;紋飾題材有花卉、飛鳳、水波紋等。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定窯的芒口覆燒法,碗、盤等圓器大都口沿無釉,形成粗糙的芒口。
南豐白舍窯:目前查明的窯場燒造年間為宋代,燒瓷品種為青白瓷,器型以盤、碗為主,此外還有注壺、盞托、盒子、缸、缽、罐、瓶、枕等。裝飾方法有刻、劃、篦劃、貼花,以刻花紋居多。刻剔月梅紋為一枝梅花與一彎新月遙遙相對,與吉州窯畫、刻的月梅紋飾有異曲同工之妙。窯址中還出現(xiàn)有一種青白釉醬口碗,其他窯口甚為少見。南豐窯青白瓷的色調與景德鎮(zhèn)制品有所區(qū)別,景德鎮(zhèn)的釉色偏青,而南豐窯的偏白。
吉州窯:宋代著名民間瓷窯,窯址在永和鎮(zhèn)。燒瓷品種繁多,以黑釉瓷最著名,其青白釉瓷的器型主要有碗、高足碗、罐、洗、盒、枕、燈、壺、三聯(lián)盒、點褐彩騎狗俑等;裝飾技法有印花、劃花,圖案有鳳紋、花卉紋、柳斗紋、菊瓣紋等;裝燒也借鑒北方定窯的覆燒法。
贛州窯:窯址在七里鎮(zhèn),宋代時燒刻劃花青白瓷,元時燒青白釉。發(fā)現(xiàn)較多的器型是高足杯,而最具特色的是柳斗杯,杯里施青白釉,外部素胎刻柳斗紋,頸部飾有一周凸起的乳釘紋。韓國新安海底沉船出水瓷器中有與此相同的柳斗紋罐,屬贛州窯產品。
二、安徽
繁昌窯:窯址位于柯家沖,燒制的青白瓷器型有執(zhí)壺、盒、碗、盤、枕、瓶、罐等,瓷胎較薄,釉面光潤,有開片。器物以光素無紋者居多,也有少量刻花、印花裝飾。另繁昌駱沖窯以及涇縣窯頭嶺、窯峰等窯場也燒造有青白瓷。
三、福建
福州窯:燒造青白瓷的窯址位于距福州15公里的北峰宦溪鄉(xiāng)窯,是一處宋元時期窯址,以燒造青白瓷數(shù)量較多。器型有注子、注碗、罐、瓶、缽、器蓋、缸。有光素與劃花間篦劃紋兩種裝飾。
同安窯:同安窯是唐至元代閩南地區(qū)外銷瓷產地。汀溪水庫附近的三處宋元窯址以燒造珠光青瓷為主,也燒造有部分青白瓷,器型有瓶、壺、碗、杯、缸、盤等,紋飾與青瓷基本相同,盤、碗里心有劃花間篦劃或篦點紋,碗心修坯時多有一小圓窩。瓶、罐、缸外部多刻劃一組細線條交叉組成的斜十字紋,印花有朵花、魚紋,多見于盤內。
南安窯:唐至清代晉江地區(qū)外銷瓷產地。燒制青白釉器的東田窯距南安縣城18公里,器型以各式盤、碗居多,如里飾卷葉、蓮瓣、草花、水仙、折枝花紋,外劃蓮瓣紋的青白釉碗、劃草花紋洗。盒子的造型有瓜式、菊瓣式等,胎較厚,盒身較高。此外還有瓶、罐、高足杯等器型。
浦城窯:唐至元代民間瓷窯。其中的大口村窯場以燒青白瓷為主,器型有碗、盤、盒、罐、缽及各式壺,釉色有湖藍與灰青色,器身多印有陽紋裝飾。堆塑瓶數(shù)量較多,有的瓶身飾以褐色彩繪。
廈門窯:宋代閩南外銷瓷產地,窯址在廈門東瑤一帶,遺物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等器物。青白釉器有劃花碗、起線紋瓶等。
德化窯:宋至清代沿海地區(qū)外銷瓷的主要產地之一,目前已發(fā)現(xiàn)180余處古窯址,其中的碗坪侖窯和屈斗宮窯都是宋代燒造青白瓷的主要窯場。碗坪侖窯宋代燒制青釉、青白釉及近似白釉的器物。其中青白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