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彩紛呈的廣州西村窯瓷器
2013/7/11 21:18:21
宋代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它不僅表現在官窯、民窯兩大系統的蓬勃發展,而且表現在外銷瓷窯體系的龐大與興盛。近些年來,我們在西沙群島及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都發現不少西村窯瓷器,引起了中外學者對西村窯瓷器的關注與研究。
一、西村窯概況
西村窯是北宋時期廣東著名的民間窯場,窯址位于廣州西北的西村增埗河東岸崗地上。南北長1公里多,殘存廢瓷堆積3處,其中以皇帝崗最大,是西村窯場的主要遺存。其產品分粗瓷和精瓷兩類,以前者為主,后者屬青白瓷。胎色白中顯灰,胎質堅致。以青釉最多,黑醬釉次之,還有少量低溫綠釉器。器類主要為日常生活用具,有碗、盤、碟、瓶、執壺、軍持、鳳頭壺、注子、枕及漏斗、狗、馬等雜器和玩具。裝飾技法豐富多彩,有刻花、劃花、印花、釉下及釉上彩繪、點彩、鏤刻和捏塑等,刻、劃及彩繪紋飾有菊花、牡丹、蓮瓣、纏枝花卉紋、草葉紋、云紋、條紋等。西村窯產品在國內很少見到,除了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等地發現一些外,絕大部分都在東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及東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出土。
二、西村窯產生及衰亡的歷史背景
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它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我國古人的生活面貌,而且對海外一些國家的社會生活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瓷器自誕生之初,就受到人們的喜愛,并迅速由國內傳至海外。據唐星煌《漢晉間中國陶瓷的外傳》一文,中國瓷器早在漢晉時期就已外傳。到了唐代開始正式作為一種商品大量銷往東亞、東南亞國家,這一時期的越窯、邢窯、長沙窯、鞏縣窯等窯口都大量生產外銷瓷器。這種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的器物,改變了當地人使用陶器、竹木器、金屬器甚至樹葉做器皿的習慣,在他們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進一步刺激了瓷器在這一地區及周邊地區的使用,為瓷器的外銷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及至宋代,瓷器的外銷就更加繁榮,今天我們在東亞、東南亞、西亞及非洲東海岸的很多國家都發現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及瓷片,說明入宋以來,中國瓷器不僅行銷市場大大擴展,而且數量也有了急劇的增長。這除了如上所述瓷器能夠適應、改善當地人的生活的原因之外,還與北宋時期瓷器的大發展及宋代重視海貿的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
首先,瓷器自東漢中晚期創燒成功,到北宋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幾百年來,在工匠們的不懈努力下,瓷窯的結構、原料的處理、瓷坯的成型技術、覆燒等裝燒工藝及刻花、劃花、印花、釉下彩繪等胎、釉、彩的裝飾技法都不斷得以提高和改進,北宋時已能燒制出胎質致密,釉色純正,造型豐富,裝飾多樣的器具,并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定窯、耀州窯、磁州窯、鈞窯、越窯、景德鎮窯、建窯等瓷窯體系,其中定窯的刻劃花白瓷、耀州窯的印花青瓷、磁州窯的釉下彩瓷、越窯的青瓷、景德鎮窯的刻劃花青白瓷在東亞、東南亞國家存在著廣闊的市場,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其次,自北宋建國伊始,宋廷就非常注重發展海外貿易,不僅繼承了唐代市舶貿易制,而且將對外貿易的稅收作為一項重要政府收入?!端问?bull;尹崇珂傳》記載宋太祖“克廣州,擒劉鋹,即日詔與潘美同知廣州兼市舶轉運等使”,后又于杭州、明州置市舶司。《宋史•張遜傳》記載太宗時“太平興國初……嶺南平后,交趾歲入貢,通關市。并海商人遂浮舶販易外國物……聽商入金帛市之,恣其販鬻,歲可獲錢五十萬緡,以濟經費。太宗允之,一歲中果得三十萬緡。自是歲有增羨,至五十萬。”為了擴展海外貿易,北宋朝廷還專門派遣使臣到東南亞各地做招引工作,太宗“雍熙中,遣內侍八人赍敕書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諸蕃。”北宋中期,西夏的崛起阻斷了西北絲綢之路,東南方的海路成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