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的廣州西村窯
2014/4/26 21:13:24
北宋西村窯鳳首壺
西村窯是我國宋代著名外銷瓷窯,位于廣州城區西北部的西村,緊靠珠江支流增埗河。西村在唐時成村莊,因地處城西而得名,是由西場、西溪、大崗元、皇帝崗、里山等組成的片區。1952年,在這里發現了西村窯窯址。1956年9月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派人進行清理發掘。南北長1公里多,殘存廢瓷堆積三處,其中以皇帝崗的最大,是西村窯場的主要堆積遺存物,高約7米,整個窯場有40多種產品,每種又有多樣型款與釉色,在此窯中是比較典型的?;实蹗?956年清理發掘龍窯殘址,拱頂已毀,窯身中部最寬4米,首尾稍窄,窯床鋪沙,窯前有圓形坎穴,窯首的火門及爐膛部分伸入地表之下,后段砌筑在廢瓷堆積上,窯尾已毀。根據考古發掘和與其他地區器物的對比,學者推斷西村窯為北宋時期的窯。
西村窯西距離增埗河約500米,得水運之便。往西與珠江上流的北江和西江兩條航道相通,往東可經黃埔港出虎門入海。因此,西村窯場生產所需的原料和燃料可從西江和北江水道運來,產品裝上海舶后沿著南海航線外運也十分便利。這是西村窯產品遍布在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原因。
由于西村窯產品以外銷為主,有兩個主要的特征:一、器物造型多樣,西村窯產品器類有碗、盞、碟、盆、執壺、鳳首壺、軍持、罐、盒、唾壺、注子、燈、爐、燭臺、枕等日常生活用器29種,還有雀食盅、碾輪、漏斗、塤、狗、馬等雜器玩具。一個窯場生產40多種產品,每種又有多樣的型款與釉色,這在宋窯中是較為突出的。有一類橄欖青釉印團菊或纏技菊紋的碗、盞、碟、盒、是仿耀州窯的制品;刻劃花青白釉精瓷碟、碗、盞,明顯是受景德鎮窯影響。二、裝飾手法多種多樣,有刻劃花、印花、彩繪、點彩、鏤刻等??虅澕y飾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類型的器物上,較多的是碗、茶盞、碟、盆和瓷枕。刻劃的線條剛勁有力,紋樣構圖有繁有簡。西村窯瓷器的釉分為即青釉、黑醬釉和綠釉三大類,青釉是最主要的,其次為黑醬釉,綠釉數量很少。根據器物造型、裝飾手法和釉色,我們可以斷定其產品風格顯然受耀州窯影響。同時,西村窯器物中也反映了一些外來影響,鳳首壺是其中的一例。
西村窯產品在國內很少流傳,產品主要銷往東南亞、日本等國,國內博物館收藏并不多。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古遺址出土的西村窯瓷器中,常見的有青釉鳳首壺、青釉劃花點彩盤、盆等。
廣州博物館收藏了一件西村窯鳳首壺,高18.1厘米、腹徑12.5厘米、足徑7.5厘米,壺上端作鳳首狀,鳳首頂作花瓣口行,束頸,鼓圓腹,淺圈足,腰部一側顯彎曲管狀流,另一側從頸至腹部貼有綬帶柄,頸部凸起兩道鉉文,腹部劃花卉紋,腹下部近抵處劃蓮瓣紋,灰白胎,通體施青釉,底無釉,鳳首壺,造型別致,裝飾繁縟,是一件精品。此壺為1991年徐展堂先生捐贈。
西村窯的另一代表作是宋代西村窯淺青釉劃花大盤。高7.3厘米、口徑33厘米、底徑9厘米。撇口,弧腹,圈足。內壁刻飾一周對稱分布的六朵菊花紋飾,并輔以篦劃紋,紋飾簡練寫意;外壁光素無紋。全器胎體較厚,造型大方得體,實用性強。出土于菲律賓蒲端,1998年7月14日菲律賓友人莊良有女士捐贈。
西村窯燒制時間跨度大約150年左右。盡管時間不長,但西村窯瓷器卻有遠銷海外的不凡經歷,在西沙群島海域、東南亞、西亞等地都發現了西村窯的典型產品,如點彩瓶、點彩罐、劃花大碗等,而國內很少西村窯瓷器完整器物十分少。這又從側面證明西村窯基本上是燒制外銷瓷。那么,西村窯經歷了怎樣的興起與沒落呢?
北宋時期,廣州是中國最重要對外貿易口岸,瓷器是外銷中的主要商品之一?!镀贾菘烧劇酚涊d,宋代在廣州的船舶“貨多陶器,大小相套,無少隙地”,這些多得密密麻麻的貨物就是外銷瓷。北宋廣州仍吞吐著來自全國各地名窯的瓷器,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