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浙江東苕溪沿途古窯址調查與思考
2014/4/28 21:39:09
東苕溪位于杭嘉湖平原浙江省北部、太湖周圍百余公里范圍內,是一條由杭州方向的南面往北注入太湖的古老運河。這一帶是我國南方地區良諸文化的重要分布區,也是舉世聞名的陶瓷古鄉。建國以來,通過多次普查,在這里發現了不同時代的古代窯址共四十余處。這些窯址主要集中在東苕溪沿途、湖州市吳興區菁山的黃梅山以南,至德清縣中部的洛舍、龍山等地區約十余公里的范圍內。瓷窯址的類型主要有:原始瓷、原始瓷印紋陶兼燒、印紋陶、青瓷、黑瓷、青黑瓷兼燒等。這些古窯址歷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漢六朝、隋唐等,最遲可延續至兩宋期間,前后幾千余年連綿不絕。時代最早的是地處吳興區菁山的黃梅山窯址。這些古窯址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跨度大、延緩時間長、類型豐富、地方特色明顯,這在全國尚屬罕見。五十年代中期,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對位于德清縣城關鎮的小馬山等窯址進行了調查,同時被命名為“德清窯”(1)。
建國以來,根據上級的統一布置,德清縣曾舉行過三次規模較大的歷史文化遺產普查,本人于八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文物工作,故有幸參加了全省第三次歷史文化遺產普查。在這次普查中,由我主要負責全縣古窯址分布最為密集的洛舍(龍山)、二都(三合)、城關等中部地區。在鄉鎮的大力配合下,我們組成普查小組,共對130余處各類文保點進行了普查。從野外到室內的資料整理,如期完成了任務。通過這次普查工作的親身經歷,使我對這些古窯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在參閱了一些相關的古窯址資料的同時,筆者認為,這些古窯址已具備了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的基本要素,是一處太湖流域浙北地區地方特色較為明顯的古瓷窯址系列。現結合前兩次的普查資料,試就這些古窯址的現狀、歷史淵源、產品工藝與特點、特色、發展與演變、衰落等相關情況,進行簡單的分析和介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僅供各位專家和老師參考,并敬請各位同仁教正。
一、地理環境
德清縣位于我國長江中下游浙江省的北部,杭嘉湖平原的腹地。縣境北界與湖州市吳興區埭溪接壤,其南則與杭州市的余杭縣交界。東苕溪由南往北途徑德清縣的三合鄉、二都、城關、洛舍等地,進入吳興縣的菁山、施家橋、錢山漾,流經湖州后注入太湖。這一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文化內涵深淵,各時期歷史文化豐富,馬家浜文化、松澤文化、良諸文化、馬橋文化、古陶瓷文化等異彩多姿、交相輝映,形成了以東苕溪水系為主軸線、地方傳統特色非常明顯的古文化帶(區)。
德清縣的地勢為東低西高略呈橢圓形狀,從東至西可分為三個區域,即東部水鄉平原區、中部半山區和西部丘陵低山區。東部區屬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蠶桑之地。中部和東部大致相同,但一些丘陵和山坡是東部區所缺少的。西部區則是以莫干山為主峰的低山區、屬東天目山余脈。德清縣中部地區及東苕溪沿線一帶、水陸交通四通八達,地理環境十分優越,成了該地區最適合于從事和發展古窯業的理想之地。
二、窯址現狀
Yl黃梅山原始青瓷窯址——時代商周,地點,德清縣中部洛舍鎮沿東苕溪以北約十公里的菁山黃梅山之南坡,西距104國道約100米。窯址所在的黃梅山南坡,現己種植竹子,在一些斷面上尚可見有原始窯床等遺跡。調查發現,黃梅山窯址是一處以燒制原始青瓷為主,同時兼燒印紋陶的窯址,器形主要有罐、豆等。罐的形狀可分為若干式,器物表面飾以菱形紋并套云雷紋和純云雷紋等最具特色。其器物豆的形狀,有竹節高把形、矮圈足喇叭形等幾種。根據分析,器物成型采用泥條盤筑、慢輪修正和拉坯成型等工藝手法。產品比較規整,胎質細密堅致,燒制溫度較高。
Y2掘步嶺原始青瓷窯址—&mdas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