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古窯址概況
2014/4/28 22:07:38
鞏義窯
鞏義窯窯址在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的冶子村、白河鄉(xiāng)、鐵匠爐村。該窯創(chuàng)燒于隋代,唐代有很大發(fā)展,以燒白瓷為主,也燒造三彩釉陶及黃綠釉、藍釉陶器。唐開元時期這里曾一度為宮廷燒造貢瓷。窯址中還出土了絞胎枕殘片.傳世絞胎枕中有外底刻花“杜家花枕”、“裴家花枕”、“元家記”銘文的,應(yīng)是鞏義窯的產(chǎn)品。
典型工藝 唐三彩
密縣窯
密縣窯窯址在河南省密縣窯溝、西關(guān)。唐、宋時期,這里燒造的品種有白釉、青釉、黑釉及珍珠地劃花瓷等。珍珠地劃花品種以西關(guān)窯出現(xiàn)得最早,其技法借鑒于唐代鏨胎金銀器。窯溝窯為金、元時期窯址,以燒白瓷為主,也有白地黑花瓷。
典型工藝 珍珠地劃花
登封窯
登封窯窯址在河南省登封縣曲河鎮(zhèn)。該窯始燒于唐代,終燒于元代,宋代是它的極盛時期。窯址中遺留有大量瓶累標本,有的瓶身高達40CM以上,珍珠地劃花枕殘片也散落很多。登封窯層盛燒珍珠地劃花瓷器,刻柳斗紋缽也是該窯具有特色的產(chǎn)品。此外,還燒制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劃花、黑釉、綠釉及三彩器物。
典型工藝 柳斗紋
禹縣窯1
禹縣窯窯址在河南省禹縣(今禹州市)的八卦洞、扒村、劉家門、下白峪、黃莊、萇莊、大洞磨街等地,以發(fā)現(xiàn)窯址近百處。該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終燒于元,以八卦洞為代表。八卦洞窯出土了大批官鈞窯瓷器標本,作為印證,解決了傳世品中底刻數(shù)目字的鈞瓷花盆、盤、洗的產(chǎn)地及宮廷用瓷等問題。八卦洞窯除了燒造宮廷用鈞瓷外也燒制民用器皿,品種有鈞釉、印花青瓷、白地黑花瓷等。
禹縣窯2
窯址在河南省禹縣扒村,1950年發(fā)現(xiàn)。金、元時期這里燒制磁州窯風(fēng)格的器物。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白釉劃花、黑釉、黃釉、綠釉、三彩、紅綠彩、孔雀綠釉,此外也燒制鈞瓷系的鈞釉、青釉品種。
魯山窯
魯山窯窯址在河南省魯山縣段店。通過發(fā)掘表明,該窯早在唐代就已燒制黑釉帶花斑的器物,與唐人南卓《羯鼓錄》中所記載的“魯山花瓷”相符,由此證明傳世或出土的唐代花瓷腰鼓即是該窯燒造的。到了宋代,魯山窯燒瓷的數(shù)量及品種有較大發(fā)展,主要有白釉綠彩、白釉點彩、白地黑花、珍珠地劃花、青釉印花、黑釉、鈞釉及三彩器等,其中以白釉復(fù)線劃花裝飾最有特色,這在其它瓷窯中是比較少見的。此外,三彩陶枕及浮雕蓮瓣紋燈都是魯山窯頗具特色的品種。
典型工藝 花瓷
寶豐窯
寶豐窯窯址在河南省寶豐縣青龍寺(即清涼寺)。其燒瓷時間為北宋、金、元。該窯燒瓷品種豐富有印花或刻花青瓷、白釉刻花瓷、白釉綠彩瓷三彩釉陶、黑釉瓷、醬釉瓷黑釉凸線紋瓷等,其風(fēng)格明顯受到耀州窯、磁州窯的影響。這里有一種以剔刻麥粒紋作裝飾的瓷器,異常別致。
典型工藝 麥粒紋
臨汝窯
臨汝窯窯址在河南省臨汝縣嚴和店、軋花溝、桃木溝、陳家莊、蜈蚣山、劉家、東溝、大峪班莊、石板河、陳狗、黃莊、崗窯等處。該窯燒瓷時間為宋、金、元時期。主要燒造青釉、青釉印花、鈞釉瓷器。燒瓷品種和裝飾特征與耀州窯、鈞窯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此外也燒制白釉、黑釉器。
鶴壁窯
鶴壁窯窯址在河南省鶴壁市盤石頭村、水泉村、龍王村等處。該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實地調(diào)查表明,唐代產(chǎn)品中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黃釉及黑釉短流執(zhí)壺也有發(fā)現(xiàn)。宋代該窯燒制白釉、白釉綠彩、白釉劃花、黃釉瓷等品種,以黃釉刻劃花盆最具特色。從新發(fā)現(xiàn)的資料看,鶴壁窯是河南省北部燒瓷歷史最早、燒瓷品種比較豐富的瓷窯之一。
郟縣窯
郟縣窯窯址在河南省郟縣黑虎洞、黃道等處。燒瓷時間為唐至元代。燒瓷品種以白釉瓷為主,此外還有白釉綠彩、黃釉、黑釉、白地黑花瓷等。在黃道窯遺址里曾采集到黑釉斑點壺、罐等標本,為確認傳世品中同類器物所屬的窯口提供了資料。
內(nèi)鄉(xiāng)窯
內(nèi)鄉(xiāng)窯舊稱鄧窯或鄧州窯,窯址在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