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林:速寫李明及陶藝作品
2015/5/16 13:01:35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一個相對隱蔽的陶藝作品陳列室里,我見到了十年不曾聯系的李明。來到他的工作室,幾間小屋子里作品堆得滿滿的,簡直進不去人、下不得腳。有燒制好的作品,有過一道火的陶坯,還有在轉盤上未干的泥塑,到處是堆積的泥塊和半成品,墻面上貼滿了各種圖片資料和現場照片,仔細看是與師長、同學、同行、朋友之間的交流合影和工作場面,總之一派作坊氣息。李明對我說:“我有很多想法,有很多題材,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這才剛剛開始……”言語間激情四溢。當欣賞到他的一些得意作品時,李明說,老師,這個送給您,那個您拿走,我再給您做個好的……我問為什么?他說,這都是您老師的教學成果,要不是當年您的嚴格要求……云云。上個世紀70年代初,李明在我執教的鄭州市少年宮美術班里學習,我教他一些素描、色彩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李明在這期間練就了一手較扎實的素描造型能力和對色彩的感知、品味能力。1978年撥亂反正恢復高考后他順利地考上了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我與他確實擁有著一份師生情,在這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年代,我和李明都視這份情誼的珍貴如金、如玉、如皓月!
其實我不懂陶藝,雖然彩陶、漢罐、三彩、鈞釉的常識略知一二,具體到當代陶藝的語境中我卻無法對許多作品做出專業的判斷,互聯網上告訴我們,陶藝的廣闊天地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輝煌、一樣艱難、一樣的問題不斷。陶藝從遠古先民們創造人類的第一個新物質——陶器時起,數千年來,陶藝作為土與火的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民族民間風情以及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直至當今的陶藝創作在形式主義和后現代思潮中搏動,無不如此。 縱觀李明的創作,他把西方雕塑的寫實功夫巧妙地融入到中國民間藝術造型的技巧之中,其生動夸張的人物造型使其從無休止的仿制、復制古老的器皿為優勢的局面中脫穎而出,大放異彩。他取材于中國歷史文化禪、儒、道中的人物達摩、羅漢、鐘馗、孔子、老子、關公等,深得大眾喜愛。加之他對傳統釉色灌以新的觀念和施之開放性的運用與改造,在不可把控的窯變和獨運匠心的碰撞中尋找一種色彩肌理的視覺效果,使其更為接近當代審美特性。它來自傳統,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它對當代開放,滿足當代人們的審美需求。它的必然來自藝術家的精神沖動,它的偶然擁有了藝術的神奇魅力。藝術無論哪個門類,個人的語言當它扎根民族文化又與時代的脈搏相聯動時,當藝術作品深深地體察到大眾內心的缺失和需求、并愿意伸出溫暖的手臂時,它便擁有了觀眾,擁有了市場,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李明的智慧和靈性了?
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明作品《禪宗祖師 菩提達摩》
還是引用中國陶藝界的權威人士周國楨先生的話來看李明吧:“他(指李明)開拓性地闖出一條當下河南陶瓷藝術必須踏上藝術再造的必由之路。破除了鈞、汝、‘官家陶瓷’游走在瓶、罐、碗等之上的千年崇拜,從而創作出一批具有河南厚重傳統內涵的陶藝作品……”周先生是李明的大學老師,我想周先生絕不只是對愛徒的夸獎,而是一種真誠客觀的肯定。
曹新林
中國著名油畫家,原河南省書畫院院長
曹新林,生于1940年,湖南省望成縣人。1964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 1964年-1973年許昌師范、許昌群藝館、展覽館,1973年-1985年鄭州市青少年宮,1985年-至今河南省書畫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