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之匠心獨運:李明陶瓷藝術的獨特風貌
2018/11/13 12:02:48
李明·迎福羅漢
藝術永遠是共性與個性的辯證統一。同樣的媒介,在不同的藝術家手中可能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從而賦予每一件作品不同的藝術個性。書法上所謂“顏筋柳骨”,繪畫上所謂“馬一角、夏半邊”無不證明此點。對于陶瓷藝術來說尤為如此,同樣的瓷土、同樣的釉料、同樣的燒造工序,如何使得自己手中的作品具有如同個人名片般的可辨識性,展現出藝術家的獨特風貌,是每一位陶瓷藝術家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當下,放眼鈞瓷界乃至整個陶瓷藝術領域,李明的作品總是能夠輕易被大家一眼識出,這充分說明李明已經卓然成家,形成了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其陶瓷藝術已經可以作為一個特征鮮明的個案,供我們充分研究、剖析、解讀。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藝術創作主體,這種分析,首先應該結合藝術家獨特的思想文化資源構成,從藝術家個人的知識結構、文化修養、人生閱歷對其個人心智的塑造作用開始。
1.“學院派”的造型功底與名師大家的引領提點。
細細觀摩李明的陶瓷藝術作品,首先打動我們的應該是其對于細節的準確把握與塑造。陶瓷藝術創作本質上要以雕塑的造型原則為根基,而作為雕塑就要考慮到重心的穩定性等問題。
因此,就其作品的整體造型而言,李明的陶瓷藝術作品都會存在下端部分夸張變形的處理方式。但是,在作品的上端,特別是諸如人物的眼睛、胡須、鼻子、手足這些局部細節方面,李明對其的刻畫卻顯現著驚人的寫實功底。比如李明著名的代表性作品“達摩尊”系列,達摩的面部造型和手部造型皆極重視細節的刻畫。這些呈現著不同神情、動作的達摩祖師皆粗眉、隆鼻、虬髯,手臂肌肉壯實,關節明顯。其胡人的面貌特征很典型,也符合史籍中對于這位禪宗始祖的描繪記載。這組作品對于人物眉、眼、鼻、手的塑造都是相當寫實的,甚至作為人物配飾的帶有明顯天竺風格的耳環和念珠,李明也將其呈現得惟妙惟肖。
又如著名的“鐘馗八件”,雖人物面部已相當夸張,但對于人物眼睛和嘴巴的塑造仍然能夠準確傳達出其神情乃至脾性,這仍需深厚的造型功底。
李明能有如此造型功力,是與其良好的家學基礎和系統的“學院派”教育經歷是分不開的。李明的父親李智先生是位相當有成就的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尤其擅畫以達摩為代表的少林禪畫,曾擔任過鄭州畫院院長,系嵩山少林寺首席禪畫大師。童年的李明在父親的藝術熏染下,很早就對筆墨、色彩、造型積累了濃厚的興趣和心得。少年之時,李明又經父親督導和后來的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曹新林先生的耳提面命,打下了扎實的素描造型基礎。
正因為基礎佳、底子厚,李明于1978年以河南省“素描狀元”的身份一舉考入中國陶瓷藝術界最高學府——景德鎮陶瓷學院,成為恢復高考后一代精英群體“老三屆”中的一員。眾所周知,以高校、美院為代表的“學院派”歷來重視造型基本功,入學之初開設有素描、色彩、速寫這些基礎課程,更開設有透視學、解剖學、材料學等立足現代科學的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的基礎造型把握能力進行了深層次的提升。各大美術學院還特別重視寫生,尤其是人物寫生,因為人物是最精細微妙、最能鍛煉造型表現能力的寫生對象。正是在這樣系統、嚴格、科學的專業訓練中,李明打下了無比深厚的基本功,這也就能理解日后李明面對陶瓷塑造中最難的人物造型卻能輕松寫意應對的原因所在了。
李明在景德鎮陶瓷學院積累的不僅是厚度,還有高度。他在美術系雕塑專業學習時,執教他的諸師長之中,正好有中國陶瓷藝術界的泰斗周國楨教授和著名雕塑家、早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的尹一鵬教授。尹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