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王家山清代古窯遺址的青花瓷
2015/1/23 19:58:00
青花藍悠悠,不知你在地下躲藏了多少年月。
被老樹根纏繞住的瓷碗
清晰可見的隔火墻
陳泰敏講解清代瓷器與明代瓷器的不同工藝
2003年4月18日,由玉溪市博物館、紅塔區文管所聯合開展的紅塔區研和街道東山村委會王家山清代古窯遺址勘探調查工作正式開始。隨著發掘工作的開展,這座位于一片麻栗樹林里的清代玉溪古瓷窯,會帶給我們什么樣的驚喜?市博物館館長陳泰敏說,發掘結束后,古瓷窯將以套箱和拆遷復原的形式,主體部分搬遷進市博物館,經進一步處理和研究后,讓玉溪市民一睹它的芳容。
初露芳容:遺失在密林里的古窯址
上世紀五十年代,玉溪古窯的發現,使人們認識到元末明初的玉溪青花瓷幾乎與江西景德鎮齊名,同時成為玉溪乃至云南陶瓷文化的一個符號。明代之后,再沒有關于玉溪青花瓷的文史記載,玉溪青花瓷領先的技術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否得到延續和發展呢?其突然斷代,令人不解,是否還有其他的遺址藏在哪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如今王家山清代古窯遺址的勘探能否為我們解開這些秘密呢?
我們帶著無數人的猜想和愿望來到這片小樹林。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忙碌著,勘測、繪圖,細心地清理遺址上的碎土。陳泰敏介紹,根據勘探,王家山窯址大致面積為500平方米,依據出土瓷器的器形、釉色、花紋、圖案等,可以判斷窯址為民窯,主要是燒制日常生活用品。窯址年代大致為清代中晚期,大致存在2至3條龍窯。目前,古窯遺址的表層土已經清理完畢,周邊的堆積層清理還在進行中。
王家山位于紅塔區到通海的二級公路邊,離研和街道走路也就十多分鐘。當地人王翠明正細心地用小鋤頭挖著土層中的瓷片,她小時候就聽村里的老人叫這里“窯里面”,是一個箐溝,樹很多,原來還有一潭全村人都喝的山泉水。她說村里人會到這一片的臺地上種包谷,也說過這里有碎瓷片的事,但沒聽說這里燒過窯。當聽說這里有古窯遺址并參加發掘工作后,這位樸實的農家婦女也充滿了期待:“我們十多個人,跟著博物館的人干了好幾天,挖出了很多瓷片,看上去就像我們農村里用的碗,上面的花紋很好看。但是好多都是碎的,我們清理了好幾籮,不知道有沒有用。”
“勘探調查工作從4月18日開始,已對龍窯的分布、面積和窯床的結構做了細致調查,窯旁的道路、廢品堆積區都清理了出來。龍窯窯身雖已倒塌,但窯頭、窯尾清晰可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龍窯遺址。原以為這個龍窯會使用裝燒器,但從調查情況看,暫時并未發現裝燒器、支燒器痕跡,其工藝估計采用平放裸燒的方式。”陳泰敏說。
市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吳建偉說,有數棵直徑十多公分的麻栗樹的根深深地扎入窯址,如何清理細部最令人頭疼。“此次發現的為階梯式龍窯,共分五個倉,每個倉底部都很平整,窯頭寬3.1米,窯尾寬3.5米,全長11米,屬龍窯中規模較小的。從堆積區的厚度來看,此窯的燒造時間不是太長。”吳建偉介紹。
“玉溪窯以青釉和青花瓷占大多數,其青花瓷也采用青釉為面,主要燒制地方性日用瓷器,盤、碗居多。此次王家山窯址里發現的瓷器同樣具有這個特點,器型有碗、盤、碟、盅等,屬普通民用品。”陳泰敏說。
專家定論:為研究玉溪青花瓷歷史提供了一個實物證據
玉溪窯為元、明代瓷窯,至清代仍在燒制瓷器,約有600多年歷史。當年玉溪窯的發現讓海內外學者驚喜不已,充分說明自古以來云南同中原文化有著密切的傳承、延續、聯系。玉溪窯雖已正式發掘,但可借鑒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在陳泰敏看來,此次勘探調查王家山窯址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填補了我省清代青花瓷燒造窯址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我省的陶瓷文化,證明了玉溪陶瓷燒造的悠久歷史。通過了解它的工藝,為今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