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勝窯:陶瓷文化源遠流長
2017/12/18 13:06:35
永勝瓷廠舊廠房改造成為工藝美術瓷創制體驗館“永勝窯”
永勝元代青釉礦色十二生肖假圈足罐
滄陽(永勝)瓦貓滄陽(永勝)瓦貓
釉下手繪宋瓶
釉下手繪花瓶
麗江永勝曾稱永北(別稱滄陽),陶瓷文化源遠流長,發展至明代,成為邊屯文化的組成部分。在中國云南永勝邊屯文化博物館里,陳列著從金沙江畔濤源鎮“堆子地古墓群”遺址出土的各種陶器,表明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期,永勝已大量制作和使用陶器,反映了永勝先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和進步。
淵源流變
永勝出土的早期陶器,具有氐羌民族風格。氐羌風格的典型陶器是雙耳罐,永勝濤源堆子地出土的這種陶罐,最突出的特征是圓口、鼓腹、平底,大雙板耳從口沿連接到下腹部,且大雙板耳內還有小雙板耳,展現了永勝原始陶器獨特之美和創新技藝。
燒制瓷器需要三個條件:高嶺土、高溫和上釉技術,缺一不可。永勝具備陶瓷業生產的豐厚條件,縣城東南10多公里處的光照山,蘊藏著豐富的高嶺土。高嶺土又稱瓷土,其實是一種礦石,即花崗巖風化后的產物,因景德鎮高嶺山的瓷土質量最優而得名。永北鎮鳳鳴、涼水一帶,分布著深厚的黃黏土,這是青釉的主要原料。永勝瓷土儲量500萬噸以上,大部分可露天開采,質地細膩純白,耐火性強,是上等造瓷原料。《新纂云南通志》說:“永北(今永勝)所產瓷土較皖、贛優良。近來永北瓷器骎骎與江西爭勝,迤西各屬皆用之。”
云南從唐代南詔至宋代大理國時期盛行火葬,元、明時期,火葬仍為云南最主要的葬俗。陶器以其價廉物美、易于儲存,成為當時云南各地最主要的葬具和隨葬品,陶藝成就也就體現在各式各樣的火葬罐上。從永勝期納鎮滿官龍潭村蔡家箐、程海鎮海沿村蕎地坪出土的器物看,元明時期永勝的火葬罐有黑陶罐、紅陶罐和綠釉陶罐,瓷化程度已相當高,器物表面采用彩繪、刻劃、壓印、堆塑等手法裝飾,紋樣豐富,造型美觀。
青花異彩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永勝縣文物普查隊在縣城東南永北鎮鳳鳴社區馬家山,發現一處明代窯址,面積約為6萬平方米。窯體依山而建,從西邊平地向東面山體延伸,為明代早期燒柴龍窯,發掘出瓷化程度很深的青釉罐和殘缺碗盤,造型豐滿,釉質晶潤。之前此地還挖出很多明窯堆積的白瓷殘片。馬家山明代窯址的發現,證明在600年前,永勝的制瓷工藝及規模已達到相當水平。
明朝洪武年間,大量內地漢族士卒落籍永勝,不僅推動了永勝的農業發展,而且也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其中不乏陶瓷手工業者。永勝縣城十字街發掘出來的兩對灰陶鰲魚,以及各種圖案精美的瓦當、磚雕,這與馬家山明代龍窯遺址相互印證。
元明時期,云南是全國僅次于江西景德鎮的青花瓷器生產地。從現存和出土的實物看,永勝元明陶瓷有青釉、白釉、青花等色料,有罐、瓶、壺、杯、碗等器型,陶瓷工藝已達到很高水平。
永勝元代青釉罐,短頸凸出二道弦,罐腹橢圓,圈足平底,施釉不及底;肩部繪有云紋圖案,肩、腹以褐色礦物質繪有十二生肖屬相,每一屬相用雙線分隔開,下腹近足部繪有云紋、水紋圖案,線條流暢,典雅古樸。
永勝明代青釉罐,平口短頸,鼓腹,圈底,釉面光潤清潔;罐蓋如一張倒扣的荷葉,分成六蓮瓣,其中繪以暗花折枝蓮花,腰部繪以暗花折枝牡丹,下腹以緊密直立蘭葉造型裝飾,充滿了生活的氣息。
永勝明代青花瓶,口沿平折,直頸豐肩,鼓腹下部漸收,足部微向外撇,底部青釉,造型豐滿,釉質晶潤;頸部裝飾簡單花紋,上腹部飾折枝芙蓉花,下腹飾云紋圖案,紋飾使用花青色,風格新穎別致。
永勝明代青花碗,口沿平折,敞口,向下漸收,胎白釉青,玻璃質感強;口沿繪有相交斜線紋,外壁繪有青花纏枝花卉,內壁繪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