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州窯發現的問題與討論
2015/2/7 22:26:51
一、緒論——唐窯的發現
2008年的八月中,一些高質量的出土瓷片引起了富平陶藝村的注意。在接下來的兩年里富平陶藝村不懈地收集、整理、編目并研究此類發現,累積的成果很明確地指出這是一個重大而重要的發現。主要有以下理由:(1)瓷片表明陶瓷原作具高質量;(2)這些瓷片代表很長一段時期,可以早到史前;(3)有些瓷片體現出高超的燒制技術;(4)瓷片的種類和數量表明器皿種類繁多;(5)陶瓷種類中青瓷與白瓷占大比例。在中國的歷史里曾提及在唐朝西安附近曾有鼎州窯存在,但至今尚未發現窯址。而就以上五點的氣勢看,很可能這就是鼎州窯。這將重新梳理中國陶瓷的起源以及它的發展軌跡,并且指出在唐代或更早已有比宋代陶瓷更好的質量以及更高的燒制技術,尤其是在青瓷及白瓷的領域里。中國的陶瓷歷史或將為此重寫。2010年10月將有一個相關題材的討論會在富平(西安附近)舉行,歡迎世界知名的、對中國古陶瓷有興趣的專家們來參加。我們將利用《道 陶本》這個平臺作系統性的追蹤報道。這個系列的總名稱是《啟示錄》。本期先由發現單位——富平陶藝村的相關人士談談他們的看法。
二、傅強(富平陶藝村總經理)的意見
2009年我們在富平華朱鄉收集到的這些陶瓷標本、制陶工具、瓷石加工設備、建筑材料,以及在現有的近幾平方公里的自然環境中殘存的窯爐遺址、原料沉淀的堆積層現象,現在可以說這一帶歷史上也曾經是一個規模較大的老窯區。僅從我們現已收集到的瓷藝的高品質,器物的豐富性、多樣性,足以見當時燒造的制瓷工藝的精湛。雖然現在還沒有規模化的普探發掘,但在腦海中依然能勾勒出一幅令人鼓舞的鼎盛景象。
這些鮮為世人知曉的、幾乎沒有歷史記載的事實,得益于富平作為農業大縣,祖祖輩輩以種莊稼為生的農人們,將這些精湛的陶瓷深埋在黃土里。但也使得這一曾經繁榮的時代默默無聞不被世人知曉,成為歷史的盲區,成為中國近代陶瓷考古史的遺憾。
富平蘊藏著豐富的矸石、陶土資源,為陶瓷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里制陶的先民們能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了如此高超水準的陶瓷品,無不令后人敬佩。真是鬼使神差,天造地成。
陶瓷可以說在農耕文明時期它是一個標志物。它能折射一個民族歷史的方方面面。社會的康泰繁榮,生活的安寧富足,科學的進步與發展,文化藝術的多元性,和人們的智慧創造精神。危機、戰爭,遷棲、天災人禍等,都能從它發展脈絡的晴雨表上反映出來。陶瓷是為生活服務的器物。經濟的繁榮,正是造就陶瓷鼎盛的高峰。
就收集的實物現象而言,富平老窯區陶瓷生產種類繁多而豐富,精密的材料品質和高超的釉色工藝,嫻熟的裝飾技巧,幾乎涵蓋了國內目前所有各窯區的瓷器的現象。這也使得我們不少的專家學者對它們簡單歸類,草率結論。作為旁觀者,我以為面對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面對未知的歷史空間,我們應不斷地反思質疑自己,珍惜和尊重每次獲得的實踐機遇。現有收集到的實物標本特點:
豐富性:與目前尚有的多個窯口瓷器的相同性,相似性。例如:至今尚未發現記載在陸羽茶經中所推崇的鼎州窯,唐代柴窯品質特點的瓷器,法門寺秘色瓷、越窯、鈞瓷、汝窯、磁州窯和大量的北方青瓷等等。
多樣性:陶瓷品形態的多樣,每類器物,由大到小不同規格,不同的色澤和材質的類比性,裝飾與造型手法的多樣化。
多元性:這里收集和發現的實物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金元時期的瓷器,包括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瓷制物的發展脈絡,以及涉獵的西域、佛教的、道教的等不同地域的文化現象和藝術表現形式。
刻花工藝可以說是北方青瓷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它不僅完美地裝飾了器形本身,通過圖案的起伏、釉色的單純性呈現了色彩的變化和層次,同時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