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涂山窯的興衰
2015/2/16 22:56:06
背景:涂山窯是重慶歷史上經濟繁榮的見證,它反映了古代重慶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新精神。今天探討涂山窯的開建背景、興旺過程和如何走向衰亡的原因,對于了解重慶歷史,挖掘重慶人文精神,傳承重慶地域文明,有著借鑒價值。
涂山窯的開建背景
雖然南岸涂山宋代窯,史書上沒有記載,然而從發現后,經考古專家和瓷器專家考證,得出了該窯的建窯和衰亡時間,是在宋代中晚期到元代初期,前后達200年左右。
涂山窯開建之初,兩宋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經濟的發展,是繼隋唐之后社會經濟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尤其是宋代中期,中國最發達的手工業當數絲綢和窯瓷。同時在唐代興起的茶文化(喝茶、品茶用瓷器已蔚然起風),也為窯瓷文化的產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南岸涂山窯應運而生,主窯址位于南山與涂山峽谷地帶,長達數公里的范圍內,沿途分布著涂山湖、醬園、王莊、航燈廠、中藥所、鋸木灣、小灣、廟子崗、桃子林、老房子、楊家官山、慈母山等16處瓷窯遺址。僅以黃桷埡涂山湖周圍方圓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為例,這里分布著眾多的燒瓷作坊。1982年考古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窯子就有11個,另外還發掘出了瓷器作坊、瓷器、瓷料、古錢幣等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實物資料。
由此可以推斷,在宋代,聰明的南岸涂山人發現了這片土地林木茂密,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有制做窯瓷的元素,就創造研制成功了涂山窯和涂山窯瓷。這些窯瓷工藝精湛,產品豐富,在重慶陶瓷史上實屬罕見。據資料顯示,重慶涂山窯是我國宋代民窯之一,是當時四川黑瓷窯系的代表性瓷窯,產品質量優良,種類、造型豐富,在我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黑釉瓷迎來繁盛期
涂山窯開建之后,一大批能工巧匠云集,迅速將涂山窯瓷的質量提升起來,并組織人馬,兵分兩路,把它運送出去進行貿易。一路從龍門浩和海棠曉月碼頭裝船出發,順江而下,運往涪陵、豐都、忠縣、萬州、奉節、巫山及至湖北等長江中下游,甚至更遠的地方———漂洋過海,到了國外。一路是用馬匹馱著涂山窯瓷,沿黃桷古道,經南溫泉,過綦江,直達云貴。
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對地層、窯爐和器物特征的分析,發現涂山窯產品種類豐富,有碗、盤、盞、壺、罐、瓶、缽、杯、托盞、洗、盒、燈、香爐、水盂、瓷塑動物等,以民間日用器物為主。產品有粗細之別,粗器以碗、缽、罐為主,細器以盞、盤、壺、瓶為多。其中特別精細的滿釉盞、玳瑁紋盤,不僅胎質細膩,釉色瑩潤,造型也端正。涂山窯器物以茶盞數量為最多。各種器物的造型、樣式豐富。碗有大、中、小三類,造型可以分為敞口、侈口、花瓣口、斜直腹、弧壁、深腹、淺腹、玉璧底、圈足等不同形制。
尤其是,涂山宋代瓷窯燒制的黑釉瓷獨具特色,比一般黑釉瓷純凈,色澤光潤,而且絢麗多姿。最值得一提的是瓷窯中發現了曜變紋黑釉瓷,這種黑褐色的釉面上,浮現出大大小小的斑塊結晶,紋飾無定,斑塊周圍閃耀著藍色的暈輝。隨著觀賞角度的不同,光線透過釉面發生波動,呈現出紅、藍、綠、紫的艷麗色彩。
宋人對飲茶的喜好,遠遠超過了今天的人們。宋王朝獲得了統治權以后,實行了一條安邦、興農,鼓勵民間發展商業、手工業的政策,一時社會安定,經濟復蘇,中原和江南地區快步領先,蒸蒸日上,推動了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又因宋代官宦富紳、文人墨客,喜愛品茗,飲茶風氣又有改變,崇尚使用黑釉瓷盞茶具,波及其他瓷制器物,使黑釉瓷生產在宋代達到了極盛時期。
元軍入侵走向衰亡
涂山窯在它興盛過后,最終走到了盡頭,過去的輝煌,成為歷史!然而它又是怎樣走到這一步的呢?
當合川釣魚城打出“獨釣中原”的旗幟時,涂山窯產品的輸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