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涂山窯爐堆子窯址
2015/2/16 23:00:24
合川爐堆子窯址的發現是繼南岸黃桷埡窯址群與榮昌瓷窯里窯址群后的又一大規模的涂山窯遺址。由于目前出土器物在造型、材質上與此前發掘出的涂山窯遺址存在一定差異,考古所將考慮對涂山窯進行歸類細分。
又一大規模窯址
合川爐堆子窯址的發掘現已進入收尾階段,窯址分A、B兩個區,現已出土器物上萬件,發掘出窯爐11座,其中,有8座為宋元時期的窯爐,窯爐外形為饅頭形狀。從器物類型、釉色材料、窯變紋的形狀具有明顯的涂山窯特征。
考古所工作人員曹寬寧告訴記者,出土器物多以執壺、瓷燈、匣缽等生活日用品與燒制用具為主,“只有一只長10厘米,高3厘米的陶瓷小黑羊是唯一的一件藝術品。”
除了已發掘的器物外,考古人員在窯址附近的伍家坡也發現了涂山窯的影子———在該處1米多厚廢器堆積中有大量具有相同特點的黑白釉瓷。
“根據A、B兩區的發掘以及伍家坡勘探情況可以判斷,這又是重慶一處大規模的涂山窯遺址!”林必忠表示,爐堆子窯址對記錄重慶涂山窯文化千年流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房屋遺跡成謎
爐堆子窯址內,9個清晰的柱洞與一條隱約可見的排水溝,以及殘留的瓦當暗示著除了燒造瓷器外,這里還曾有房屋建筑,供人居住或休息。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一座宋窯附近,9個柱洞排列有序,其中最大的柱洞直徑約為30厘米,柱洞旁,一條彎曲的排水溝隱約可見。“這說明這里曾經有過比較大的房屋建筑,有可能是一個臨時工棚,用來曬胚、制料等,也可供匠人休息。”朱寒冰告訴記者,雖然確定曾有過房屋建筑,但該建筑的年代卻無人知曉,“房屋遺跡是對著窯口的,匠人們不可能把廢棄品往房間里面扔吧?這座房屋很有可能是窯爐廢棄后建的。”
將對涂山窯進行細分
雖然與之前發掘出的涂山窯遺址有很大聯系,但爐堆子窯址的出土器物在造型、材料以及制作工藝上都有一定的區別。
“南岸黃桷埡窯址出土器物主要是以黑釉瓷為主,而爐堆子窯址雖然也是黑白瓷混燒,卻以白釉瓷為主。另外,在造型上二者也有不同,比如爐堆子窯址出土的圈足就要比黃桷埡窯址的矮得多。”朱寒冰說。
“從出土器物的不同,我們可以推測出,宋元時代,在爐堆子片區,比較流行白釉瓷,而黃桷埡則流行黑釉瓷。”林必忠表示,由于地域不同,窯場的師傅、百姓及其社會需求、審美觀念都會有所不同,燒制出來的器物也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差異,“這說明重慶涂山窯已經具備劃歸門派、細分種類的必要性,以后我們可能不會再直接統一地稱類似窯爐為涂山窯了。而改為‘涂山窯爐堆子類型’、‘涂山窯黃桷埡類型’這樣的叫法可能會更清晰明了。”
林必忠稱,在經過進一步的研究之后,考古所將出版一本深入研究涂山窯的專著,詳細介紹涂山窯的分類與發展。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