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四普”新發現——重慶市高新區流水巖窯址
2025/4/12 17:40:14
12月10日晚10時許,重慶師范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四普”工作組接到文物線索,有游客在歌樂山林區徒步的過程中發現了數量較多的青花瓷片集中堆放。工作組及時與該名游客取得了聯系,獲取了照片、位置等基礎信息。經集中討論,初步判斷該瓷片堆積區應為一處民國時期的瓷窯遺址。鑒于該遺址堆積已充分裸露,為盡快掌握遺存信息,切實保障遺址安全,學院“四普”工作組經與重慶高新區文物管理部門溝通,及時調整工作計劃,于次日前往遺址區域展開調查。
圖一 重慶高新區流水巖窯址航拍
經調查,該遺址位于重慶高新區西永街道歌樂山西麓,屬林區范圍,遺址遺存集中分布于鄉村道路一側山坻,由南向北整體可分為兩區,西南側為廢料傾倒區,東北側為制瓷區。廢料傾倒區整體堆積約達3米,堆積物以廢棄青花瓷片為主,零星可見破損窯具、窯淚。經標本采集觀察,該處堆積遺存瓷片以實用器為主,包括碗、盤、匙、盅等器型,多為燒制失敗的瓷器,存在破損、失圓、粘連等問題。該處堆積瓷片性狀相對統一,胎體灰白間有雜質,胎面略顯粗糙,青花釉色鮮艷,推測為洋藍料,主體圖案多為印花,以團鶴、團壽等紋樣為主,符合民國時期民窯瓷器的一般特征。該區堆積上下層位標本性狀無明顯差異。
圖二 重慶高新區流水巖窯址廢料傾倒區堆積剖面
制瓷區地表存在局部硬化現象,未見窯爐等遺跡,周邊可見數量較多的匣缽、支具等窯具及少量窯磚。經當地村民回憶,該處在20世紀60~70年代確存有窯爐等制瓷設施,后逐漸坍塌。
圖三 重慶高新區流水巖窯址制瓷區
現場可見,該遺址周邊植被茂盛,以遺址區為中心,東北向約100米為一處自然水域,南側約50米零星發現有高嶺石,符合瓷窯靠近水源地、原料地選址的一般原則。除此以外,遺址周邊的路旁亦可見同性狀瓷片遺存,經現場走訪,應為道路修建翻土所致。
歌樂山區在清代至民國時期分布有數量較多的民間窯廠,制瓷、售瓷興盛一時。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青草坡窯址和磁器口歷史文化街區。本次發現的流水巖窯址位于青草坡窯址西南方向約6公里處,遺存瓷片與青草坡窯址晚期產品整體風格相近,對于反映晚晴民國時期歌樂山區瓷器制作的整體面貌、研究其瓷業發展歷史具有重要的補證價值。
此次流水巖窯址調查是學院“四普”工作組主動收集文物線索,高效推進調查保護的又一次成功案例,也是在文物田野調查中運用新技術、貢獻新力量的又一次成功實踐。“重師人”勇挑重擔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收獲了廣泛的認可。
圖四 “四普”工作組對重慶高新區流水巖窯址開展數據采集
圖五 重慶高新區文物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和“四普”定點專家現場指導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