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繪畫風格對廣彩瓷的影響
2015/1/23 17:48:15
廣彩瓷是中西文化藝術交流的結晶,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著稱。而清末民初時,由于嶺南畫派畫家參與廣彩的生產,促使嶺南繪畫風格的瓷畫逐漸興起。本文根據文獻資料及留存實物,從瓷器的表現內容與表現形式分析嶺南畫派對廣彩瓷所產生的影響,凸顯清末民初受嶺南繪畫影響的廣彩瓷的藝術特色。
廣彩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始于清康熙晚期,它是以販運到廣州的景德鎮產的素白釉瓷為胎,施加彩繪后入爐烘燒而成的釉上彩繪瓷器。由于初期制作廣彩瓷的藝人、顏料、素瓷都來自景德鎮,依景德鎮彩瓷紋樣或來樣加工,廣彩的特色不太明顯。約在清乾隆、嘉慶時期,廣彩瓷才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清道光至光緒時期發展最為成熟,顏料種類眾多,花式設計既吸收了傳統工藝,也吸收了歐美的藝術精華,形成了絢彩華麗、金碧輝煌、構圖豐滿、繁而不亂的風格,300多年來一直是我國外銷瓷的主要品種之一。
廣彩發展到清末民初時,受景德鎮等瓷器產地將傳統繪畫移植到瓷器的風尚影響,此時的廣彩瓷也出現這一傾向。盡管廣彩在晚清時受歐洲陶瓷業發展的影響,外銷的數量有所減少,日漸走向衰落,但由于這時期一些文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嶺南繪畫風格的瓷畫逐漸興盛起來,為廣彩瓷繪藝術開辟了創新的道路,并出現一批新的彩繪組織。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位于廣州河南寶崗附近寶賢大街的廣東博物商會。
該商會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等人于1908年建立的繪畫和彩瓷藝術室,同時它也是同盟會為掩護革命行動而設立的眾多機關之一。博物商會一方面從瓷莊承接外銷訂單,按照客戶需要進行彩繪和燒制,當時商會中的名家畫手就曾繪制過許多彩瓷珍品;而另一面,博物商會則以此為掩飾,在燒窯處制造炸彈從事革命活動。
博物商會的出現不是偶然的,當時“物質救國”“實業救國”思潮云涌,“博物”作為啟發民智的重要途徑,得到清末社會從上到下的推崇,創辦博物商會正是將繪畫與工藝結合的重要實踐,它真實地反映了清末以嶺南畫派為主的畫家們的愛國追求。博物商會是為了配合革命需要而設立的,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商會的革命活動也于1911年11月前結束。但這之后,這批嶺南畫派的畫家們并沒有停止繪瓷,而是繼續在廣州試制陶瓷,實施工業救國的抱負。尤其是1925年孫中山病逝后,國民黨內部出現紛爭,使高劍父等人對國民革命的政治熱情受到打擊。政治上的消沉使他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藝術創作上,并于1926年與劉群興、高奇峰、陳樹人、伍懿莊等人在廣州伍家萬松園再次設爐燒制廣彩。
當時高氏兄弟、陳樹人、潘達微、劉群興等人在數年間畫了不少藝術性極高的彩瓷,他們一方面受廣東地區傳統文人繪畫的影響,在瓷器上表現傳統中國畫意蘊,表現技法上多采用國畫的形式,很少使用圖案作裝飾,畫風淡雅清逸;一方面結合嶺南畫派祖師居廉、居巢的繪畫技法,精寫花卉、草蟲、動物,在選材構圖、設色用筆上均體現居氏狀物精微、博彩鮮麗的風格。博物商會當時還有很多沒有留下姓名的畫師,商會1909~1910年間在《時事畫報》登過招聘畫師的廣告:“茲本商會擬聘請畫師四十位專司繪事,以能繪精細人物花鳥者為及格。”由此可知,商會當時的規模不小,畫師能繪精細人物花鳥,水平高于普通工匠,因而商會除了文人色彩極濃、兼工帶寫的彩繪瓷器作品,也有不少精細的工筆之作。
博物商會里。嶺南畫派畫家對廣彩瓷地域特色的形成有不小的推動作用,他們的瓷繪風格也影響到當時其他的彩瓷組織。高氏兄弟和劉群興所居的廣州河南地區是廣彩作坊和廣彩藝人最為集中的地區,同時那里也活躍著一批很有功力的文人畫家,南社、十香園、伍家花園等都是他們的聚集之所,繪瓷對他們來說并不陌生,目前所見的民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