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
2015/1/24 16:42:01
明清時期是景德鎮瓷業發展最為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其瓷器外銷最為興盛的時期。隨著16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東西方各條新航線不斷開辟,使中國的陶瓷外銷也進入到全球化的時代。明清景德鎮外銷瓷,在帶來經濟交流的繁榮的同時,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東西方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審美觀念,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飲食文化和服飾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信息,通過瓷器這個載體,在交流與互動中綻放異彩。
明清景德鎮外銷瓷的主要紋飾:
克拉克瓷
克拉克(kraak)源自于葡萄牙語(caraack)“大舶”的意思。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截獲載一艘滿大量中國青花瓷器葡萄牙商船,這些瓷器拍賣后獲得巨額利潤,因為當時不清楚瓷器產地,歐洲人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的生產一直持續到清代康熙時期。其特點是以盤、碗為多,盤、碗的口沿有圓口或花瓣口,繪花瓣形、扇形、橢圓形或圓形開光,開光內繪山水、人物、花卉、花鳥、果實等圖案。此外,克拉克瓷器中有一個非常特別的圖案—俗稱“七頭蛇”,這種圖案的瓷器并不多見,雖然目前還不能明晰地解讀其含義,但它明顯帶有宗教色彩,顯然應是定制之物。
中國風:山水紋、戲劇故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
遙遠的東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令不少西方人覺得神秘和向往。17—18世紀的歐洲,生活的奢靡之風蔓延,中國瓷器的在歐洲價格不菲,擁有精美的中國瓷器,成為了當時貴族和有錢階層的炫富資本。傳統的中國瓷器紋飾,如山水紋或山水人物紋、戲劇故事紋、人物紋、大花籃、花鳥紋等,是當時外銷瓷中的熱銷品種。人物紋除了戲劇故事的內容外,較受西方人歡迎的還有仕女圖、仕女嬰戲圖、農家樂等,他們認為這些都是充滿東方情調的內容。雖然這些紋飾的寓意西方人不一定了解,但這些紋飾的中國瓷器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和虛榮心。
中國“伊萬里”
明末清初當時中國社會政局動蕩,無疑對景德鎮瓷業的外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于是歐洲市場把目光瞄向了日本。從1650年起,原先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瓷器到歐洲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外銷日本九州有田燒的瓷器制品到歐洲地區,以代替中國瓷器外銷的不足。這種外銷的有田燒瓷器在純白的質地加上青花、礬紅和描金,清麗而豪華,在歐洲各國廣受歡迎、風靡一時。因有田燒瓷器多從九州的伊萬里港口裝船出海,因此人們稱之為“伊萬里瓷器”或“伊萬里燒”。景德鎮在清初康熙、雍正時期直至乾隆早期,也根據市場的需要,模仿生產了部分伊萬里風格的瓷器以供外銷,紋飾包括花鳥、人物等題材。乾隆中期以后這類紋飾逐步消失。
圖案式樣與煙葉紋
圖案式樣是指帶狀或三解形圖案內繪花草、花鳥、龍鳳等圖案的紋飾,通常畫面豐滿,基本不留白或留白較少。有的是繪類似如意云的圖案內再繪花草等紋飾,西方學者認為這種圖案像項鏈上的吊墜,稱之為吊墜式樣。這類紋樣一般為青花和五彩制品,多見于瓶、罐、壺等類器物。
煙葉紋式樣的命名來自西方的學者。煙葉瓷其實與煙草無關。它的圖案主要由翻卷的西蕃蓮、圓形的皮球花或牡丹、芍藥等其他花卉和大片的葉子構成,有的還加上孔雀、雉雞等鳥類。因為大葉子像極了煙葉,因此西方學者俗稱它為“煙葉瓷”。它有青花加彩和粉彩兩個品種,構圖較為豐滿。煙葉瓷通常色彩豐富明麗、花卉嬌艷怒放,給人秀美、艷麗、熱鬧、生命旺盛的感覺。它流行的時間主要在雍正至乾隆中期。
西洋花卉紋
景德鎮青花和廣彩在乾隆、嘉慶時開始較多出現畫西洋花卉的紋飾,花卉品種與畫法均與中國傳統的不同。花卉是我們叫不出名字的品種。畫法是引用了西洋畫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