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景德鎮官窯瓷器的篆書年款
2016/2/27 10:25:59
我國古陶瓷上的款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特征,款識的內容能夠反映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狀況,它的發展由于與社會歷史發展同步,所以瓷器上的款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而明、清時期景德鎮官窯瓷器的年號款識,由于標明了瓷器生產的確切朝代,也就成為明、清瓷器科學斷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明代官窯瓷器始燒于洪武二年(一說為洪武三十五年),但到目前為止未見到書寫年款的洪武官窯瓷器。到了永樂年間,在瓷器的款識上開啟了明、清官窯瓷器書寫帝王年號款識的先河,此種在官窯瓷器上書寫皇帝年號的署款方式歷經五百余年,一直沿用到清末。在明代各朝中,官窯瓷器的款識以楷書書寫占絕大多數,以“大明XX年制”、“XX年制”的雙圈、雙方框及橫款為常見。而以篆書書寫年款的官窯瓷器,根據之前的資料記載,僅永樂、宣德、弘治及萬歷四朝有之。
永樂篆書款
永樂官窯篆書款,目前僅見“永樂年制”四字雙行款,按落款方法分為青花料寫款、錐刻款(陰文)和模印款(陽文)。青花寫款者,到目前為止僅見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有杯心飾雙獅戲球紋,球內篆書“永樂年制”四字年款(圖1);與杯心畫五瓣葵花,花心篆書“永樂年制”四字年款(圖2),兩種。據明末清初谷應泰著《博物要覽》記載:“永樂年造壓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篆書‘大明永樂年制’六字或四字,細若粒米,此為上品;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但鴛鴦心者及署六字篆書者還未見有實物。錐刻款和模印款也稱暗款,多見于顏色釉瓷器之上,落款位置大多在碗、盤、高足碗等器的內底心或內壁,署暗款的器物相對較多見,比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暗花龍紋碗,內底錐刻“永樂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款外圍單圈(圖3);又如景德鎮珠山明代官窯遺址出土的紅釉雙龍紋高足碗,內底心模印“永樂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款外圍單圈,圈外環花瓣紋(圖4)。由于此類暗款多刻印較淺,又被釉所覆蓋不甚清晰、不易辨識,有些甚至需對強光透視方可看清,故極易被忽略。
永樂篆書年款,不論是青花寫款還是刻、印的暗款,在字體上都頗有章法,風格一致。運筆流暢自然,起落筆處呈尖狀,筆劃轉折處渾圓,字體結構嚴謹、蒼勁渾厚、婉麗飄逸、雄渾豁達。有學者、專家經研究后認為永樂篆書款識的藍本出自當時的大書法家沈度之手,只是由于臨摹的工匠不同,才導致在款識的書寫上略有出入。
宣德篆書款
宣德官窯篆書款,目前所見只有“宣德年制”四字款,落款方式與永樂時期一樣,分為青花料寫款、錐刻款及模印款幾種。青花款僅見于景德鎮珠山明代官窯遺址出土的天青釉高足碗上,落款于內底心,四字雙行排列,外飾雙圈(圖5)。錐刻款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青花藏文高足碗上,其內底暗刻“宣德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外刻劃雙圈,圈外還印飾。模印款見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甜白釉暗花龍紋高足碗,在碗內壁印雙行四字篆書款,款字外圍單圈,圈外環飾以蓮瓣紋(圖6)。
宣德篆書年款,字體剛樸肅穆,富有永樂官窯四字篆書款的遺韻,款字結構嚴謹,筆劃圓潤,書寫規范,筆道粗細適中,筆法蒼勁有力,其藍本應與永樂篆書款之藍本出自同一人之手。
弘治篆書款
署弘治篆書款的傳世品僅見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黃地綠彩二龍戲珠紋高足碗,其外壁釉下淺刻二龍戲珠紋,龍紋加填綠彩,碗內施黃釉,內底心錐刻“弘治年制”四字雙行篆書款,款字筆畫填綠彩,款外刻單圈,款字左低右高,刻痕清晰,填彩不甚準確(圖7)。景德鎮珠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