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彩陶上“魚紋”的研究
2017/5/28 18:07:44
在史前中國,約6000年前,以河南陜縣廟底溝的發現而命名的廟底溝文化彩陶,其傳播浪潮,以它所在的晉、陜、豫、甘一帶的中心區作為源頭,波及四方。
廟底溝文化,作為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文化類型,學界對其研究、猜想、爭鳴從未止歇。近年構建起的廟底溝文化彩陶“大魚紋”分類系統,將我們對其象征意義及史前藝術浪潮的認識推進到了新的層次。
除史前玉器、殷周青銅禮器的分布和影響外,在中國考古學文化中,再無可與廟底溝文化彩陶比擬者。隨著彩陶的播散,我們看到了一種大范圍的文化擴展,這種擴展的意義與作用,大大超過了彩陶自身。可以說,對彩陶文化的認同,是中國一統的文化基礎之一。
中國史前彩陶為什么如此燦爛?其中又有什么規律與意義?
現在可以說,出自陜西半坡、河南廟底溝等地的彩陶圖案,其中心就是要表現魚紋。而這魚紋,為中國文化的認同打下了基礎,并幻化進了我們的文化中,消融無象。
魚紋,并非圖騰
說到魚紋彩陶,最早、也是最深入人心的,便是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紋盤。
陜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魚紋彩陶
陜西西安半坡出土的魚紋彩陶
20世紀50年代剛一面世,人們便紛紛猜測這“魚身人面”的圖案,這件有著6500年左右歷史的彩陶,在向我們透露著怎樣的秘密。魚是半坡人的圖騰嗎?而這種對魚的感情在之后又是怎樣延續發展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彩陶上魚紋的喻意被歸結為兩種:圖騰崇拜與生殖崇拜。圖騰是部族的象征,生殖則是史前人類的向往。乍看之下,都有道理。但仔細分析,則都站不住腳。
已故考古學家張光直分析指出,若認為半坡的氏族是以魚為圖騰,就必須將魚與個別氏族的密切關系建立起來。同時也要將其他氏族與其他圖騰的密切關系建立起來。而以現有的材料,這兩步都是實現不了的。同樣,殷商青銅器上還有虎、牛、蛇、饕餮等動物紋樣,也不能草率地將之理解為圖騰。
至于說人面魚紋為生殖崇拜的觀點,是將魚紋視為象征女陰的。而僅憑此一點,將地域分布廣闊的彩陶魚紋歸結為生殖崇拜,有將問題簡單化的傾向。
我們知道半坡的兒童死亡率非常高,其出生率也并不低,人口增殖并不是當時社會關注的重要問題。相反,過快的人口增長會讓他們感覺有太大壓力。從大量存在的兒童甕棺葬可見,半坡人也許實行過包括殺嬰在內的種種控制人口的方法,祈愿多產,無從談起。
另外,原始人的圖騰是本部落不能傷害的、是至高無上的,而魚是半坡人可以隨時吃的。半坡雖然有那么多表現魚的圖案,但是也出土了數量驚人的魚骨,還有漁網圖案以及魚鉤出土,魚顯然是半坡人的食物之一,而不是他們敬而遠之的神物。
無體的魚頭與無頭的魚體
主持西安半坡遺址發掘的石興邦先生,在編寫宏著《西安半坡》時,注意到了彩陶上魚紋圖案有簡化發展的趨勢,還發現魚頭與魚尾有分別演變的現象。繼承半坡文化而發展起來的廟底溝文化,當然也繼承了這一演變。
藝術的境界,有形似和神似之分。若兩相比較,神似也許可以看做是至高的或曰終極的境界。“得意忘形”這個詞,便是神似的境界。就此看來,半坡時期彩陶上無體的魚頭圖案,也許其最初的用意很單純——用魚頭來表示魚。對史前畫工來說,這應是一個很好的創意,同時它也會啟示畫工,進行更多大膽地創作。比如無頭的魚體、無體的魚尾,甚至僅用魚眼和魚唇,都可以表示全形的魚。
廟底溝之后,具象的魚紋(尤其是魚頭)漸漸幻化為其他圖案,直至失蹤。由彩陶魚紋的無頭案,引發我們思考很多彩陶之外的問題,讓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彩陶的深刻意義。
廟底溝文化彩陶紋飾魚頭的這些變化,讓我們追蹤出了一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