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裝飾中牡丹題材
2013/8/17 12:52:34
在陶瓷裝飾中,牡丹始終是人們喜聞樂見的重要題材。以豐富的造型、構圖形式給人們以美的感受。且具有深刻的文化與精神內涵,其人文價值對當今各種藝術設計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通過對牡丹紋樣的裝飾表現形式及其裝飾的新特點論述,展示牡丹裝飾的藝術魅力。
在我國悠久的陶瓷藝術中,花卉在陶瓷裝飾設計中具有獨特的魅力。花卉作為陶瓷裝飾主題最早出現于古埃及、中世紀的伊斯蘭和早期的中國陶瓷中。而中國陶瓷裝飾中的牡丹題材,從宋代開始出現,經過歷代的發展,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一、歷代陶瓷裝飾上的牡丹題材,在表現形式上,可分為朵花、纏枝、折枝的圖案形式和國畫形式兩大類。
1、圖案形式:(一)朵花:牡丹品種繁多,有紅、白、黃、黑、綠、紫等顏色。花頭碩大,色彩艷麗。花卉有單瓣、多瓣的不同形狀,花瓣的色澤,根部深,尖部淺。宋代影青瓷,清代、近代粉彩瓷,現代日用瓷都有朵花牡丹圖案。在構圖上,宋代刻花朵是單朵,花瓣豐滿。清代、近代陳設瓷,多為百花滿地裝飾,在花瓶、盤、碗中多見。現代日用瓷中的牡丹朵花,多為邊飾圖案。
(二)纏枝:纏枝又稱穿枝、卷枝紋。纏枝花卉是以植物的枝干或藤蔓為骨架,向上下或左右反復連續,形成二方連續圖案。纏枝牡丹用于邊飾的纏枝牡丹骨架波線較粗,弧度平緩,并具有粗細、頓挫的變化。波峰和波谷各繪覆仰相對的花頭,花朵碩大,花型千姿百態,異彩紛呈,但大體上可以分為俯視和側視兩大類。從明清時期開始,在瓷器裝飾中應用廣泛。纏枝圖案是前人對自然界的花卉進行觀察以后,經過了夸張、變形等處理,自然流暢的曲線紋樣比朵花和折枝花更有動感,具有很強的裝飾特點。纏枝牡丹既有與蓮花、菊花等花卉相組合的紋飾,還有與石頭或眾多蜜蜂寓意云集組成的圖案寓意富貴蜂擁,長久不衰。
(三)折枝:折枝花卉屬于單獨紋樣,既可以單獨主題紋飾,也可以若干個排列起來做邊飾,明代時期,均采用勾勒填涂的方法,線條纖細柔美,構圖雅致。在清代青花、粉彩陳設瓷中常見,以數枝牡丹對應的形式構圖。在布局組合上,主題物中的牡丹多與旁邊的牡丹形成呼應關系;在手法上,多用寫實手法描繪。
2、國畫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牡丹紋飾因其寄寓了人們對生活的美麗憧憬、希望和具有富貴與吉祥的基本內涵,同時又具有象征的本質特征,耐人尋味的意蘊,形成獨特審美魅力,廣泛而普遍地運用在陶瓷裝飾上。
明清時期的青花牡丹瓷畫,以寫意水墨畫形式為主,清代以后的五彩、粉彩牡丹,以工筆國畫技法的形式為主。特別是清代康熙五彩錦雞牡丹紋瓶,改變了以往只畫花卉,有花無鳥的構圖形式,這對近代、現代釉上彩牡丹瓷畫產生了很大影響。傳統牡丹瓷畫,基本上是圖案與國畫形式的繪畫裝飾,色彩以濃艷為特色。而現代陶瓷裝飾中的牡丹題材,繼承傳統牡丹裝飾中的優良技藝,根據瓷器的造型加以變化,在寫實中加以變形,用概括提煉的手法繪制。把國畫形式與水彩、油畫等西畫技法相結合。運用高溫顏色釉綜合裝飾、指畫、刷花等新技藝,采取把繪畫、雕刻、書法等藝術形式融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創作。如張錫武繪制的巨幅《百艷圖》,百朵牡丹,布局巧妙,構圖嚴謹,氣韻靈動,令觀者仿佛置身于千姿百態絢麗艷美的牡丹園中“流連忘返”,盡享藝術之美感。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典型的民族風格,地道的中國氣派,適應群眾的欣賞心理,因而備受大眾喜愛。
二、隨著時代的發展,牡丹裝飾紋飾的新特點
每個時代都有其對待花卉紋樣的獨特方式,隨著人們對審美的不斷追求,花卉裝飾又有以下新的特點:一是自然紋樣向圖案紋樣的方向發展。所謂圖案紋樣,是不受自然規律制約,而按照藝術規律對自然中的花卉形象概括取舍,重新布局。對花卉本身的描繪更為隨意,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