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郭琳山卷——工科學子癡美術
2017/10/9 16:47:18
講述者:張皆正(上海同濟大學美工組同學)
印象中郭琳山在學校性格很開朗,做事很投入。他大學專業為硅酸鹽研究,畢業后轉做陶瓷雕塑,當時陶瓷雕強很少有人做,他的確做得不錯。記得我們大學畢業的時候,大家都聚在河邊聊天,談未來、談理想。
我與他相識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同濟大學美工組。郭琳山從小酷愛美術,是懷著進入藝術殿堂的夢想而學習美術。在20世紀50年代卻因政審原因無法步入美術學院,1960年無奈的他考入上海同濟大學,本想進入建筑系,叉失去進入建筑系的機會,他只能進入同濟大學建筑材料系(工科)專業學習,不久他參加同濟大學美工組。他決定利用業余時詞,發展興趣,發奮地、執著地學習美術。
我與郭琳山有4年時間在一起,我的學制是6年,1965年畢業的,比郭琳山高兩屆,我與他在學校有4年的交叉時間。我們接觸比較多,與他很談得來,都是很好的朋友。沒有學業任務的時候都在美工組,平時我借點石膏像大家一起畫素描,郭琳山畫得很不錯,學校里有什么演出,都擠在前面去畫速寫。我們自己做畫夾,大家相互畫速寫。當時比較時興毛氈筆,繪畫效果很好,可以有很多筆觸的表現。他用毛氈筆給我畫了一張頭像速寫,但沒有簽名,我一直保存著,這是我們交往的證明。
1962年郭琳山在同濟大學創作
我們學校美工組,有20至30人,跨年級的,很多年級都混在一起,大家跟著高年級老大哥畫畫。我記得負責人還是工民建專業的,他安排我們每個組的活動。我們課外活動很充實,特別是一、二年級美工組學生都要到外面寫生;能力強就多做些,如負責創作和設計等工作。同濟美工組是同濟大學的諸多學生社團之一,它屬校學生會統一領導,由愛好美術和自愿服務者組成,配合學校學生會進行宣傳活動。在沒有任務時美工組成員都可以來美工組畫素描、速寫、水彩、水粉等。由于美工組成員是來自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書畫愛好者,其中建筑學專業學生有專門學習素描、水彩等美術課機會,他們的美術基礎藝術素養相對較高。郭琳山在美工組里能從高年級的建筑學的學生中學到不少繪畫理論知識。他常常在下課以后背起書包就直奔美工組,如饑似渴地努力學習,并主動完成美工組的任務,無論寫大幅標語還是配合高年級的老組員畫大幅宣傳畫,他都有濃厚興趣,不怕辛苦,在工作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繪畫水平和藝術素養。
我們大都在美工組碰頭,當時同濟大學活動很多,幫助學生會搞宣傳,特別是開大會,不管是有大事還是小事,總是有任務布置下來。在一二九禮堂舞臺的邊上有大的墻面,都要創作宣傳畫。經過一兩年美工組的學習與創作,郭琳山已成為美工組的骨干力量,他常常勇挑重擔承接大幅的宣傳畫任務。那時同濟大學的一二九禮堂是各種大型會議的活動場所,例如學生代表大會、共青團代表大會或優秀學生表彰會等。學生會希望美工組把會場布置出熱烈的氣氛,因此結合會議主題在會場兩側的墻面上創作、繪制宣傳畫已成慣例。
1962年習作《同學頭像》
1962年習作《為一鳴同學作像》
1962年對郭琳山來說是難忘的一年。那年秋天,同濟大學學生會為“進一步推動學校群眾性社會主義歌詠活動,豐富師生員工課余、業余生活”,“搜集了中外優秀革命歌曲40余首,健康向上的輕歌曲40余首;此外還有30余首早已膾炙人口的民歌和創作歌曲,連同7首樂曲共計有139首”準備出版。他得知學校為出版《同濟歌選》征集封面設計的消息后興致很高,他與美工組的鄭伯萍—起商量封而的構思設想。一稿又一稿的草圖逐步清晰起來,他們把五線譜、音符與《同濟歌選》書名設計在上部,下面是即將建成的拱形聯方網架結構大禮堂的正立面,形成了歌聲在同濟校園上空蕩漾的氛圍;在書的重要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