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集·郭琳山卷——把弄泥性品人性
2017/10/12 14:26:52
1979年高溫白釉瓷雕作品《李時珍》
講述者:郭藝(郭琳山長女)
2000年父母親創辦了杭州貴山窯陶瓷藝術研究室。從體制內的單位退休后,他們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陶瓷創作。最初的工作是艱辛的,從原料到最后燒成都需要白己完成。所有的一切從零開始,購置設備、選購原料,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好在他們在經濟上沒有什么壓力,一切的創作都為了延續自己熱愛的事業,因此他們的藝術創作非常純粹,不帶有任何的功利因素。這段時間是父母親創作的黃金時期,此間父親創作的浙江地域特色的青瓷雕塑,也逐漸形成了他個人的風格。
在浙江,父親探索新的陶瓷創作形式,他不再按照傳統陶瓷雕塑的工藝手法,而是在追求一種更接近泥性的雕塑語言,把對泥性的掌控,手惑的運用以及剎那的靈感都凝固在陶瓷作品的創作中,呈現具有靈動的張力。這時期的代表作《黃河魂》《鵝韻》《太極人》等作品,都表明了他的藝術創作呈現了新的觀念與手法。這些作品均采用宜興紫砂陶泥制作,因此,打泥片成為他制作陶瓷的重要手法。在他的工作室里,時常傳來“啪啪”拍泥片的聲音,母親總是開玩笑地說父親的動靜越來越大。在不斷的創作與實踐過程中,他感受到泥的特性,通過泥來表達創作的思想,內心的聲音。
父親一直致力于挖掘浙江本土的陶瓷材質,創作具有浙江地域特色的陶瓷雕塑作品。由于他的藝術造詣和對事業的執著,浙江陶瓷廠的同行們都很愿意與他合作。它曾去金華古方陶廠設計雕塑造型燈具,去杭州蕭山瓷廠創作杭州南宋官窯陶瓷雕塑,去龍泉創作青瓷雕塑,去湖州長興創作紫砂雕塑,去寧波慈溪制作越窯青瓷雕塑等,浙江各地的瓷廠都曾留下他的足跡。這些同行中有些成為他的學生,有些成為他的好友,父親與同行們都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為了恢復越窯青瓷的捏塑,他多次去慈溪、上虞、蕭山等地調研,采集古代窯具、瓷片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父親欣賞古人在陶瓷上隨意拈來的塑造技巧,他熱衷于收集越窯青瓷上的堆塑資料,充實自己的創作手法。他欣賞古人講究“氣韻”的審美觀,認為如此作品才有神采與靈動。在他后期的陶瓷創作中,就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觀點,自己內心的感悟,通過技藝的塑造,完整地表現出來。父親把他在陶泥上卷泥片成型的實踐運用到青瓷雕塑創作上,他習慣稱之為“捏塑”。我想這也是他多年的功力聚集之后的呈現。因此,在這些獨一無二的作品中,所看到的是他對泥性把握的自信,看似隨意自然,分寸卻恰到好處。
在父母親的生活里,陶瓷藝術的創造亦是主要的內容之一。
父母親都是20世紀60年代高等院校的畢業生,他們在工藝美術行業里,度過了人生的大部分時光。母親是景德鎮陶瓷學院的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父親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原本從事陶瓷原料研究的他,基于自己的藝術天分,轉而進行陶瓷雕塑的藝術創作,而他的硅酸鹽專業在其陶瓷藝術創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陶瓷釉色的運用使他的作品中更具風采。
1980年以后,大部分手工藝者都先后開設了自己的作坊,而父母親卻一直在研究所,依然兢兢業業地從事陶瓷藝術的創作,優秀的作品是他們辛勤勞作的回報,因此他們成為浙扛省第一批由輕工業部評定的高級工藝美術師。父母親鐘愛自己從事的專業,他們悉心傳授經驗,熱心輔導年輕人,作品所反映的真誠、執著、認真,也是他們對待人生的態度。
1996年,母親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譽稱號后,更加嚴謹地對待自己的作品。而對于父親來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也成為他心中最大的期望,只是,誰曾知道這樣的等待居然會如此漫長——十年之后才開始了新一輪的洋審。一些在上一屆未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