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
2017/8/24 17:31:13
南宋官窯是中國宋代『官、哥、汝、定、鈞』五大名窯之一,至今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公元一一二七年,宋氏南遷建都臨安(即今杭州),宋代朝廷先后在杭州建造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燒制專供朝廷使用的青瓷,產品以香灰胎質、玉色釉質、紫口鐵足、珍珠釉泡、冰裂紋片、國器造型六大特色聞名于世。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兩處官窯,均為南宋朝廷官家自建,史稱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燒造時間雖然較長,但由于制作材料特殊,工藝復雜難度大,燒成合格率很低,且作品僅供朝廷使用,不得流入民間,所以傳世作品稀少。現存南宋官窯傳世作品除了散落在國外,北京故宮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南京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亦是及少量珍藏,即使是一片南宋官窯青瓷碎片,也是十分珍貴。二零一五年四月七日香港蘇富比拍賣,一件高度為二十二厘米南宋官窯『八方弦紋盤口瓶』作品,以一點一三八八億港元成交,可謂是片瓷值千金。
史記
南宋官窯是宋代名窯,宋史有文字記載。元·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引南宋·葉真《坦齋筆衡》對南宋官窯的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后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于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后郊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余有烏泥窯、余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宋史文獻中關于南宋官窯的記載,文字雖然不多,但明確了南宋官窯建立的歷史背景、燒造時間、燒造地點、燒造制度、窯器稱謂、窯口名稱、瓷質品格。宋史文獻確立了南宋官窯的歷史地位。
對南宋官窯燒造的青瓷特征,明史有比較具體的論述。明·曹昭《格古要論》:『宋修內司燒者土脈細潤,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色好者與汝窯相類,有黑土者謂之烏泥窯,偽者皆龍泉燒者,無紋路。』明·高濂《遵生八箋》:『官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色取粉青為上,淡白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明·谷應泰的《博物要覽》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品質進行了記載:『官窯在鳳凰山下,其土紫,姑足色若鐵,時云紫口鐵足。紫口,乃器口上仰,釉水流下,比周身較淺,故口露紫痕。此何足貴?惟尚鐵足,以他處之土,咸不及此也。』
明,王士性的《廣志繹》對南宋官窯制瓷原料的稀缺性作了記載:『官、哥兩窯,宋時燒之鳳凰山下,紫口鐵腳,今其泥盡,故此物不再得。』
帝諭
南宋官窯是南宋皇帝宋高宗欽定的南宋朝廷官家自建宮廷瓷窯。《宋史·禮志一》記載:『南渡中興,銳意修復,高宗嘗輔臣曰:「晉武平吳之后,上下不知有禮,旋致禍亂。周禮不秉,其何能國。」宋高宗推出興禮盛國周禮概念,確立了南宋官窯燒造國典禮器的重要作用。對南宋官窯的建立,宋高宗命朝廷官員專門負責,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宋高宗皇帝對宰執下諭:『國有大禮,器用宜稱,如郊壇須用陶器,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等。卿可訪求通曉禮器之人,令董其事。尋以命給事中段拂,戶部侍郎王鋮,內侍王晉錫』。對南宋官窯燒造國典禮器造型式樣和制作工藝,宋高宗皇帝有明確要求。《皇宋中興兩朝圣政》卷廿六記載:《丙寅(紹興十六年,公元二四六年)太常寺奏大禮祭服事,上曰(宋高宗):「朕常考三代禮器,皆有深意,后世非特制作不精,且失其意;朕雖艱難,亦欲改作,漸令復古。」宋高宗確立了南宋官窯崇高的國器地位。
南宋官窯歷史、文化、藝術、技藝也深受清乾隆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