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機杼開創“線塑”新法——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志偉
2017/9/8 13:38:47
石灣陶藝歷史悠久,石灣的陶藝大師們在過去和現在都曾為石灣陶藝創造過輝煌,在21世紀的今天,如何把輝煌推向未來,是這一代石灣陶藝人的職責,需要他們在不斷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探索、拓新。而石灣陶藝新一代人物當中,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黃志偉和他獨出機樞開創的“線塑”新技法,對于石灣陶藝在新世紀的發展,無疑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求學時期就著力倉新
也許因為黃志偉與父親黃松堅大師合作的《春夏秋冬》太出名了,以致令他常被籠罩在過去既定的光環里。于是有人以為他的成名與飚升全賴父輩的提攜和關照,這可是天大的誤會。相熟的朋友都知道,黃志偉堪稱才華橫溢,善闖敢創的實力派人物,他的扎實功底,高超技藝和為數甚多的優秀作品,贏得了不少兄弟產區眾多陶藝同行的由衷贊美。
黃志偉1983年起從事陶藝,1991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并回石灣美術陶瓷廠創作工作室,2004年創立石灣公仔黃陶藝坊黃志偉藝術工作室。
歷史悠久的石灣陶塑世代相傳,石灣老一輩的國家級大師都帶子女隨身學藝,但父輩的功力和成就實在不易逾越。石灣陶藝要在新世界得到新的發展,則更有賴于生力軍的自主創新。黃志偉神諳這個道理,在勤奮學習之余一直在尋覓著嘗試著創新的突破點。
出身于陶藝世家,自小耳濡目染,又以優異成績得到美院雕塑系統教育,這使得黃志偉在創作中左右逢源,通過“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一種獨具魅力.讓人耳目一新的石灣陶藝線塑技法終于誕生了。
線塑來源于中國畫
那么線塑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陶藝手法呢?黃志偉向記者介紹的時候首先從中國畫說起,藝術是相通的,而黃志偉開拓線面塑法(簡稱“線塑”),其靈感亦來源于中國畫傳統的“十八描”。他說,中國畫以運用線條描畫來表現人物或物象,其絕妙堪稱世界之最,特別是“十八描”,以線的組合表現形體的塊面和體積,以線條來表現形象的特點個性,都會使作品顯得神似,豐富和深刻動人。黃志偉嘗試將十八描融會到石灣陶藝的創作中,但線條不是來自筆墨,而是用手搓捏而成的兼工帶意的泥條.線塑就是以泥條作為線條粘捺于坯體的塊面結構之中,線面結合工意交融,以表現作品的主題神韻。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讀廣州美院期間,黃志偉就開始了對線塑的鉆研和探索,在課余時間作為一種練習,他以泥條速塑的手法創作了多款取名為《漁韻》的作品,或許是因為既具石灣陶塑神韻又頗具新意的緣故,這些早期的線塑作品頗得新加坡、臺灣等地鑒賞家喜愛和購藏,于是他的課余創作便成了勤工儉學的手段,用自己勞動成果解決了求學的費用。自此以后,他對線速的研究和實驗可謂是一發不可收拾。
根植于民間“石灣公仔”,素以造型生動傳神、釉彩渾厚樸實、技法多姿多彩的獨特風格名揚海外,其塑造技法有貼塑、捏塑、雕塑、捺塑、劃塑、刀塑等等,黃志偉開拓的線塑技法可以說是一個創新性,革命性的突破,陶藝界人士認為“石灣公仔”從潘玉書到劉傳,到當代大師莊稼,劉澤棉等,其一脈相承的藝術手法可謂登峰造極,要前進只有變法,廖洪標從西洋雕塑的體積感中變出了豪邁蒼勁,黃松堅以玲瓏剔透開拓了新貼塑,如今,黃志偉膽敢以現代藝術的理念在立體的雕塑中以線代面,顯得既傳統又前衛。梅文鼎大師還特地評價說:“黃志偉的線塑在傳統的造型法則基礎上匯進了更多的美學標準,以恰當的夸張。構圖的聚散,陶土運用的隨意和準確,使作品具有更濃的藝術韻味,創造了超凡脫俗,清雋高雅的情致。”
既傳統又前衛
就是用這種線塑新法,黃志偉十幾年來創作了60多款線塑作品,引起了業內的很大反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