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線塑給陶泥以生命——黃志偉陶藝的線塑技藝
2017/9/10 16:49:58
在石灣陶藝界,“線塑”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藝術符號。提起它,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黃志偉。黃志偉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不僅因為他將中國畫線描“十八法”與塊面結構神髓交融,拓新出“線塑”這種陶塑新法,并積淀成自己“既傳統又前衛”的獨特風格。更重要的是,自出機杼的他,突破了普通陶塑的固有程序,靈活自如地發揮了陶泥線條的特有形態和風韻,開辟了現代石灣陶塑表現技法的新天地,拓展了陶藝本體語言的表現性和形式風格,對石灣陶藝的發展具有開創性意義。
黃志偉出身于陶藝之家,父親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松堅。1989年,黃志偉考入廣州美院雕塑專業,在這里,他受中國畫傳統線條的啟發,開始對“線塑”進行鉆研和探索。每逢假期別人回家或出去玩的時候,他總會帶一大包石灣陶土回到學校,獨自坐在教室里埋頭創作。他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揉搓、捏塑、繪制中。無數個漫漫長夜,陪伴他的除了一盞白晃晃的日光燈,一個不會說話的泥像,就是一具懸掛在墻壁上用作教具的人體骨架……就在這種物我兩忘的境界里,黃志偉成功地把中國畫筆墨線條“十八描”技法融匯到了陶藝創作中,他將筆墨線條技法轉化成陶藝的手搓泥條手法。在此期間,他以泥條速塑的手法創作了多款線塑陶藝作品。《漁韻》、《酒神》、《莊周夢蝶》等早期線塑作品一經面世便廣受社會各界的喜愛,也得到了新加坡、臺灣等地鑒賞家的肯定,使他更加堅定了研究線塑技藝的信。
大學畢業后,黃志偉回到佛山,在陶藝大師云集的著名企業石灣美術陶瓷廠創作室工作。在這里,他的陶塑技藝日趨成熟,尤其是他歷時一年,與父親黃松堅合作的《春夏秋冬》,傾情演繹了石灣傳統“瓦脊公仔”古裝仕女的風韻,極盡細膩、優雅、婉妙的東方情調和裝飾韻味,被譽為“石灣貼塑陶藝里程碑式的經典之作”。與此同時,黃志偉的“線塑”法開始影響陶藝界。2001年,年僅35歲的黃志偉成為廣東省最年輕的省級工藝美術大師。2003年黃志偉又被評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創作之路似乎一帆風順,但黃志偉清醒地知道,要想在人才濟濟的石灣陶藝界出人頭地,唯有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的藝術之路。
歷史悠久的石灣陶藝具有鮮明的民眾風格和地方特色,石灣的陶藝大師們在過去曾輝煌過,然而,要想延續石灣陶藝的輝煌,就必須在繼承傳統的繼承上創新與超越。作為石灣陶藝承前啟后的藝術家,黃志偉在突破性地創造了“線塑”技法之后,毅然放棄了舒適安逸的環境,以一個藝術家的身份投身商海,開始探求一條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發展新路。2004年末,黃志偉離開了國營的石灣美術陶瓷廠,創立了自己的“石灣公仔黃陶藝坊”,雖然他經歷過創業之初短期的迷惘與彷徨,但他最終突破了石灣傳統技法,突破了慣有的陳陳相因,在使用傳統符號表現地域特色的同時,不斷深化和加強“線塑”形式的功能,以獨特的形式感和對泥捏線條錯落有序的運用,將現代藝術理念融入到立體雕塑中,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創造出豪放,隨意,空靈的結構與節奏感,傳遞出散澹、閑逸、率真的意趣,強化了陶藝作品“原創性”的手工韻味,為石灣公仔增添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悠閑老子》是“線塑”手法的代表作品,它采用了線塑手法表現衣紋的陶泥線條,就像中國畫的線描一樣,以泥線的走向、聚散、起伏,在彎曲重疊組合中,形成了平行排列,如流水行云的特有意態。作品中的人物形態灑脫,衣紋舒展流暢,不施釉彩的衣布的處理更是別具一格。尤其是老子的面部,除了采用細膩的長短泥條塑造外,還結合了人物在特定表情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