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 鶴壁窯行爐賞析
2017/11/11 15:03:50
鶴壁窯行爐的燒造始于唐代,興盛于宋金時期。在行爐釉的裝飾上,從白釉、黃釉、醬釉至黑釉,再從素面到點(diǎn)彩、刻劃以及草葉紋的裝飾,直至?xí)鴮懳木渑c俚語來裝飾爐面,這些裝飾技法從一個側(cè)面表達(dá)了人們不同的期盼與心聲,也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社會價值取向。行爐是釋教儀式中,修行者手持行香禮佛的必備之具。它是通過焚香的裊裊青煙 ,上可奉釋迦,下可達(dá)蠲潔, 以示虔誠之心 。現(xiàn)就鶴壁窯行爐的年代、釉色和裝飾紋樣上,進(jìn)行一次梳理,不妥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一、唐代行爐的特征
唐代人開放的胸襟和盛世的奢華,可以在生活的點(diǎn)滴細(xì)微方面得以印證。 唐代的器物造型奇特,博大而豐滿,豪華而精致,都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西域金銀器的裝飾風(fēng)格,鶴壁窯雖未呈現(xiàn)出西域之遺韻,但特征可謂:器形飽滿,釉色圓潤,造型典雅,腹容碩大。例舉一二,辨其物,識其器。
圖1白釉行爐
1、白釉行爐。
其器敞口窄沿斜腹,釉色白中泛黃,灰色胎質(zhì)。外壁施釉至柄部,腹上起凸棱,下部斜收。矮柄腰部束收,圈足無釉呈圓餅狀。爐口徑11.6厘米,足徑4.7厘米,高5.5厘米(圖1)。(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圖2
圖3
2、黑釉行爐。
其爐施黑白釉兩色,上爐盤內(nèi)外施乳白釉,外腹下部施黑釉至柄圈。其爐敞口窄口沿,腹壁起棱,下部斜收。矮柄束腰,足呈餅狀,圈足底面斜切邊,足中央留有微微的凹圈,胎質(zhì)為褐色。其器口徑11.7厘米,足徑4.9厘米,高5.4厘米(圖2)。(鶴壁市博物館所藏)
敞口圓唇,唇沿呈褐釉色,直口內(nèi)壁掛有部分黑釉,腹平坦無釉。外壁施黑釉近底足處,爐身有弦紋,圖3外腹部下邊沿塑花邊一周,折收。矮柄腰部束收,底足上施半釉,呈喇叭足,足沿微微上翹。口徑16.6厘米,足徑10.1厘米,高10.4厘米(圖3)。(鶴壁市私人收藏)
二、五代行爐的特征
五代承襲唐代遺風(fēng),在行爐的口沿與爐體下部束收處,有了與前代微妙的變化和差異,從敞口到平沿,從爐體斜收到折收,都呈現(xiàn)出五代這一時期獨(dú)特的風(fēng)格。
圖4
1、白釉行爐。
白釉折沿行爐(圖4)。其器平沿微下垂,斜腹底部下圓收,施半釉,留有化妝土和罩透明釉的痕跡。爐體施乳白釉 ,胎呈深灰色。外腹下起凸棱 , 下部折收, 矮柄起臺束收,柄足底無釉,底足呈喇叭狀,足底內(nèi)削斜邊,足心呈內(nèi)弦凹狀。口徑7.5厘米,邊徑10厘米,足徑5.1厘米,高5. 7厘米。(鶴壁市私人收藏)
圖5
圖6
白釉蓮瓣紋行爐(圖5)。其爐圓唇敞口斜腹,內(nèi)腹施半釉,底心微平,可見施化妝土的痕跡。爐體施白釉,光澤瑩潤。爐外壁一周采用模印貼塑工藝,上貼三佛三蓮瓣紋,下堆塑蓮瓣紋一匝,托爐體上部。其口大部殘缺,從截面處,可觀其蓮瓣紋的工藝制作手法,窯匠釆用堆塑技藝,為使蓮瓣呈現(xiàn)出立體效果,以小泥餅圍底柱貼塑一周(圖6),再把模印的蓮瓣花朵堆塑起來,使得蓮瓣有上托之勢,呈現(xiàn)給人們以花開見佛的美妙感覺。胎質(zhì)為灰色與土紅色交織,束腰處下殘,口徑大約10.7厘米左右。(鶴壁市私人收藏)
圖7
2、黃釉行爐。
爐通體釉呈土黃色,圓唇平沿直口,內(nèi)腹直壁下圓收。底足無釉,灰白胎。外腹直折收,矮柄部起三環(huán)狀弦紋束收,底部呈喇叭足。足底斜切邊,內(nèi)收微凹,留有修足環(huán)圈痕。口徑7.4厘米,邊徑10.7厘米,足徑6厘米,高5.9厘米(圖7)。(鶴壁市私人收藏)
三、宋金時期的特征
宋金時期,是鶴壁窯的黃金燒造期,也是世俗文化的濫觴期,其制瓷技藝在承傳唐代(包括五代)的基礎(chǔ)上,不斷推陳出新, 其世俗之風(fēng)的盛行,得到了人們的追捧和喜愛。特別是金代白地黑彩裝飾技法,得以大發(fā)展。從點(diǎn)黑彩、綠彩,繪草葉紋、蓮花瓣紋、牡丹紋等,直至文字的裝飾。從視覺愉悅上升至文字的教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