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淺析宋金時期鶴壁窯白釉蓋盒
2018/1/4 21:40:50
白釉蓋盒(圖1)
北宋至金代鶴壁窯經過幾代窯工的不懈努力,白瓷的燒造技藝已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從筆者收集的白瓷標本來看,可與定窯瓷器相比肩。其器所用瓷土精細,制作精良,裝飾精美,釉色潔白,薄如蛋殼,幾乎達到了脫胎的程度,是非常難得一見的珍品。出土其完整器極少,今日在藏家手上見到了一個完美的白釉蓋盒(圖1),讓筆者激動不已,現賞析如下,敬請方家指正。
(圖2)
(圖3)
一、鶴壁窯白釉蓋盒素雅精致之韻
每一次朝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變遷 ,社會大眾的審美情趣也會隨之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唐代豪華之美至宋代素雅之美,由大美至極簡。這是一個飛躍式的升華,是哲學意義上轉身,為中國陶瓷史上五大名窯的產生奠定了社會基礎和人文環境。鶴壁窯就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之下,不斷跟上時代的變遷和審美需求的,創燒出鶴壁窯自己的名品———細白瓷。細白瓷質地細膩,胎壁極薄,釉面瑩潤,最薄僅一毫米,工藝精湛,代表了這一時期鶴壁窯制瓷業的最高水平。此白釉蓋盒內外施釉,盒蓋圓形弧頂,頂面上留有細細的五周環線紋。蓋盒為子母口,盒折腰斜收,盒下斜折邊沿裝飾六枚貼塑梅花乳釘(圖2),盒邊上對稱兩個稍微大一點的乳釘花,左右飾兩對稍微小一點的乳釘花,制作小巧而雅致,為素面蓋盒增色十分。盒底足面微微弧平,底部中心留有圓心點。子母口無釉,子口沿斜折內收,上下蓋扣合體,可見其工藝十分考究。其蓋盒胎質精細,蓋釉色灰白,明亮如新;盒釉色乳白,蓋盒上下釉色有所色差。蓋口徑10厘米,蓋沿高0.8厘米;盒口徑8.3厘米,高3厘米,底徑7.8厘米;通高約4厘米(圖3)。其裝飾簡約大方,點綴精致,非一般人家所用,應為達官顯貴之家的奢侈用品。其蓋盒應為粉盒,是貴婦以及小姐閨閣妝飾的必備之具。此宋金時期的蓋盒,以其釉質潔白純正而取勝,其精致程度可與如今的國際奢侈品化妝品盒相提并論。
(圖4)
(圖5)
(圖6)
二、鶴壁窯白釉瓷器的燒造與裝飾技藝
宋金時期鶴壁窯在承襲唐代燒造工藝的基礎之上,不斷改進白釉瓷的制瓷工藝,在選料和陳腐上,對瓷土精選細磨,去掉沉渣,經過特別的漂洗加工,陳腐和練泥,制作出坯體潔白,質地細膩,再經過修坯達到極薄的程度,器件已不在施白色化妝土,直接上釉,燒造出的白釉光澤瑩潤,潔白如玉(圖4)。在釉色上,淋釉極薄,與胎融為一體。在裝燒上,采用覆燒法與加扣墊圈的方法,層層套裝加扣,置于匣缽之中。在裝飾上,采用剔刻、模印、跳刀、貼塑等工藝 ,其器形有碗、盤、缽、洗、杯、盞、盒、罐、器蓋等。飾紋有蓮花、蓮瓣、牡丹、葉草紋、藤蔓紋、魚藻紋、禽鳥紋、馬紋、鹿紋、龍鳳紋、嬰戲紋以及云紋、回紋、太湖石紋、文字紋等等,碗、盤、洗均為芒口,胎質純凈,釉色明亮,工藝精湛,刀法嫻熟(圖5),模印清晰(圖6),造型端莊典雅,裝飾簡約時尚,也呈現出鶴壁窯工匠們向周邊兄弟窯口,不斷借鑒、改進、提高的全過程,在使用當地優質瓷土與改進裝燒技術上,有了創新和突破,從白釉蓋盒等瓷器標本與定窯器相比,其工藝技術與制作水平是不分伯仲的,可見當時鶴壁窯瓷器已名噪一時,遠近聞名了,已成為北方大宗瓷器的集散地,著名的民間燒造場
(圖7)
三、從白釉蓋盒觀宋金時期的妝飾之美
鶴壁窯白釉蓋盒,從一個側面折射出那個時代妝飾用具,以及時代風尚。宋代女性面飾雖繼唐風,與唐代的濃妝艷抹相比較,總體風格趨于淡雅。其面飾工具就有粉盒,還有粉碟(圖7)。粉盒主要用于存放胭脂、黛粉化妝顏料,也可放置香料等,而粉碟用于調試粉脂。她們以妝粉撲面、胭脂涂頰、黛黑畫眉、妝靨點唇等幾個面飾步驟。北宋著名詞人晏殊在《浣溪沙》中寫道:“玉碗冰寒滴露華,粉融香雪透輕紗。晚來妝面勝荷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