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東|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魚藻盆賞析
2021/6/8 17:39:54
匠心獨妙魚生情 腕下一揮水有聲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魚藻盆賞析
磁州窯是我國宋金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大窯場,它遍布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等地,主要燒造碗、盤、盆、罐、瓶、枕等日用生活器皿,其藝術裝飾風格以白地黑花而著稱。“白地”是相對于瓷胎上的釉色而言,“黑花”主要是指彩繪的顏料經過燒造后所呈現出來的黑(褐)色而論。古代工匠在制瓷過程中,借鑒中國水墨技巧,以瓷胎為紙,以釉料當墨。用毛筆在瓷胎上大膽地揮灑,創造出了磁州窯典型風格---“白地黑花”裝飾工藝,被世人譽為“瓷上水墨”。在眾多白地黑花魚藻盆之中,筆者發現會集了一組元代魚藻盆紋飾圖樣,具有濃濃生活氣息,而別具特色的圖案,以供大家鑒賞。
(圖1,鶴壁市私人收藏)
一、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尾不見首”魚藻盆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尾不見首”魚藻盆為殘器(圖1),從殘留的橫截面看,大盆胎質灰白,外壁施褐釉,殘存多條垂釉痕,壁厚1.2厘米。盆底露胎,呈凹平底,殘留三個支燒墊餅,直徑23厘米。殘盆有兩塊瓷片粘合而成,從殘存的盆壁圖樣看,為開光紋式。盆內繪兩道雙環弦紋,圈內繪褐彩魚藻紋,寥寥數筆,描繪出魚兒一頭扎進蓮葉里,呈現出“見尾不見首”藏頭之姿,而兩側水藻紋為短闊葉,逆流飄動。酷似魚戲蓮葉間,翹尾做迷藏,此圖在眾多魚藻盆里是極為稀見的。觀其圖多讓人費思量,忽然有所感悟,這不如神龍一般嘛,怎不叫人拍案稱奇呢。此圖非一般工匠所為,俗語道:手上無藝難揮毫,心里無膽難下筆。此盆此圖雖殘,但殘瓷留香,識而彌足珍貴。
圖2
(見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磁州窯》,王建忠著,江西美術出版社,第51頁圖49,2016.5)
二、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首不見尾”魚藻盆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首不見尾”魚藻盆為殘器(圖2),盆殘留有一段敞口寬沿邊,斜弧壁,胎質灰白,盆內壁裝飾有數道環狀弦紋,有一圈橫水波紋和大面積的豎條水波紋。盆內繪黑褐色魚藻紋。魚兒從荷葉下鉆出來逐水草而食,呈“見首不見尾”的藏尾之狀。此魚非魚,可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矣。高妙之筆,可見一斑。
圖3
(見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磁州窯》,王建忠著,江西美術出版社,第51頁圖48,2016.5)
三、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首見尾不見肚”魚藻盆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見首見尾不見肚”魚藻盆為殘器(圖3),盆內底完整,飾有雙環狀弦紋圈,內繪雙魚蓮花紋。蓮池之中,兩魚兩側繪兩朵荷花,一朵蓮花怒放,花心長出蓮蓬,另一朵含苞盛開。兩片新荷微露尖尖角,四周繪慈姑水草。盆心中一張蓮葉下,雙魚交叉穿葉而過,此圖為“見首見尾不見肚”的藏肚紋。“不露肚”是否隱匿著“不露富”的深刻含義呢?觀其圖會時時告誡人們“魚兒相逐尚相歡”之時,“財不可露盡,勢不可使盡”,無論富與貴都要“留得三分余”,留得余地于人,也才能留些福澤于己。此圖以文化人,寓意深刻。
圖4,鶴壁市私人收藏
四、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魚之樂”魚藻盆
元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魚之樂”魚藻盆為殘器(圖4),盆為灰白胎,外壁施褐黑釉不到底。盆底部無釉,呈凹形,直徑24厘米。此魚藻紋盆圖案,有兩塊殘片拼粘。盆內壁殘留豎向水波紋,盆壁與盆心之間繪有三道環線紋,圈內繪灰褐彩魚藻紋。魚兩側水藻草如隨波逐流上下浮動,一條翹尾大鯉魚呼之欲出,有“魚樂欲空跳”待發之勢。其手法運用中國畫大寫意之筆,粗細線并用,魚兒與水草動感十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